臺上表演者吹拉彈唱,將氣氛烘托得喜氣洋洋;臺下觀眾濟濟一堂,吃著茶點,打著節拍。10月19日下午,在北侖區大碶街道橫山文化禮堂,219位老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這一刻,王詩芳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
“今年一定會給大家辦好重陽節活動!”她是當地清泰社區黨委書記,半個月前許下的承諾,是壓力,也是動力。
【資料圖】
給老年人過節,對很多社區來說,并不存在難題,但對這個城鄉融合辦公第一年的清泰社區來說,處處“卡殼”。
清泰社區與九峰山片區融合后,70歲、80歲、90歲,甚至百歲老人,從原有的100多位,增加到了219位。資金哪里來?場地在哪兒?上什么節目?接送問題怎么解決?旁人看來,這不過是一場重陽節活動,只有王詩芳知道,這或許是融合后共建共治上的一次“破題”。
活動現場,老人們非常開心。
一句承諾 開啟半月有余的“化緣之路”
“書記,阿拉今年重陽節會搞活動嗎?”
“放心,肯定有的。”
這是10月初,居民們跟王詩芳的對話。一句承諾,挑戰隨之而來。
據悉,九峰山片區有8個行政村,該片區的重陽祝壽活動始于2011年,受疫情影響,前兩年停辦。今年,生產生活恢復如常,眼下老年人最在乎的就是重陽節的儀式感。
然而,今年也有特殊性,九峰山片區與清泰社區融合,3個經濟合作社、4個小區的加入,讓服務人數激增。
219位老人,10人一桌,就得22桌,活動場地必須要大;老人們分散居住在不同村社,相距甚遠,如何安全抵達活動現場?給“壽星們”拍照是傳統項目,如今人數這么多,怎樣解決?他們的重陽節禮物從哪兒眾籌?……
顯然,這件事很難做,但再難,社區也不曾想過要把活動簡化,既然要辦,便盡全力辦好。“大家都去聯系包聯的共建單位、黨支部、融合性社會組織,我們想辦法‘化緣’!”在社區黨委牽頭下,王詩芳推動這項工作由“單兵作戰”變“集團作戰”,除社工、網格員外,各村、各經濟合作社也是一呼百應,大家挖掘、鏈接各種共建資源。
很快,一個個難題,就被溫暖的回應逐個擊破:寧波鳳凰山旅游客運有限公司提供4輛大巴車和司機,合理設計4條線路,當天接送老人到活動場地;上海心系大愛公益基金會捐助5萬元愛心款;美宸園小區在職黨員主動提出為老人們做好攝影服務;周邊11個村社提供活動所需的桌椅;北侖區人民醫院第十二黨支部、九峰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對接當天的醫療應急服務……
活動現場表演節目。
一條征集令 兩小時“眾籌”13個節目
“硬件”解決后,就是考慮“軟件”問題。老年人喜歡的文藝匯演,該如何安排?這是九峰山片區與清泰社區融合后舉辦的第一場大型活動,有沒有可能借此機會,讓居民和村民共同參與,增強凝聚力,也讓表演節目更接地氣,更有看頭?
為此,通過各個網格群,一條征集令發布了。沒想到的是,居民、村民響應熱烈,僅兩個小時,就收到了13個節目,重陽節活動的節目清單就這樣“新鮮出爐”。
今年70歲的張杏仙是清泰社區越劇團團長,熱愛文藝的她當即組織了23人,每天抓緊排練,創作出的越劇小戲《清泰愛灑夕陽紅》,唱響了家門口的幸福生活。“這句臺詞要不要再調整一下?感覺這里用‘好’字比用‘優’字更順口,更通俗。”彩排期間,精益求精的她還在跟隊友斟酌一個字的用法。“這個節目反映的是老年人樂享晚年的生活狀態,雖然表演只有10分鐘,但我們要想辦法把好聲音唱出來。”
身著演出服的姚世芬來自城聯村,當天彩排時她右手帶著的一條白色腕帶引起記者注意,原來她是“偷偷”從醫院跑出來的,與3個村民組團表演快板,結束后還得回醫院。
記者現場了解到,13個節目的參與人數近90人,內容涵蓋越劇、獨唱、廣場舞、快板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藝演繹,大部分節目都融入了各個村社文藝團隊的原創。
為了把活動辦好,除了演職人員,另有30多名志愿者自發報名,負責現場布置、禮品發放、人員引導等各個環節。
“交關鬧猛,真的是太開心了!”顧英香來自橫山經濟合作社,早年跟丈夫到上海發展,兩年前落葉歸根。老有所安,老有所樂,一場熱熱鬧鬧的活動,讓她對家鄉有了更深的眷戀。
而對包括王詩芳、12名社工等在內的“幕后團隊”而言,半個月的奔忙,只為現場的其樂融融,這背后是地域融合、服務融合下所交出的“答卷”。成績是多少?也許答案就在老人們的臉上。(記者陳燁 通訊員王琦瑾 胡洲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