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師生欣賞莫奈的《睡蓮》。攝影/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資料圖)
清華師生參觀展覽。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百年時間是藝術史上最具變革性的時期之一,這個世紀經歷了以‘現代性’為名的巨大變革,各種流派的藝術家都在進行實驗與顛覆……”在解說的帶領下,來自清華大學的師生們在博物館的眾多大師畫作中穿梭徜徉,在莫奈的《睡蓮》前駐足觀賞。這些學生們當天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園區體驗官”。10月19日下午,來自清華大學的50余名師生走進798藝術區,與園區方展開座談,并參觀了園區內的三家藝術機構。
記者了解到,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網信辦主辦,市文資中心、新京報社承辦的“‘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2023園區行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近300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7所在京高校的師生走進產業園區,在實地參觀考察中學習體悟“京”彩文化。
在畫作、光影和互動中感受藝術魅力
美輪美奐的色彩光影,珍貴的大師真跡。在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畫作《睡蓮》前,“園區體驗官”們駐足停留,細細觀賞。“園區行”活動中,清華大學的師生們第一站來到了《莫奈、梵高與現代主義大師真跡展》,在解說的帶領下參觀了來自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的40余幅大師畫作。
手掌觸摸屏幕,屏幕上周圍的空間變成了巨大的“黑洞”;手掌抬離,屏幕上的黑洞瞬間吞噬了一切。第二站,同學們在《漫無邊界·航天藝術展》中進行了許多有趣的互動,在宇宙般神秘浪漫的光影和有趣的互動裝置間,沉浸式感受藝術與科技結合的魅力。
一百年前的衣服布料是什么樣子的?藝術大師如何在服裝與面料上進行藝術創作?在第三站《Hello! Master:從畢加索到安迪·沃霍爾的時尚奇跡》展覽中,同學們參觀了百余件藝術大師們的紡織藝術品,并從中串聯起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和生活面貌。
“在《Hello! Master》的展廳里面有一條黑色的裙子,上面是畢加索的畫,但又不是一幅完整的畫,是把畢加索畫里的一些元素運用到了裙子上面,我覺得真的是恰到好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張楚月在展覽中聯系自身專業,收獲滿滿,“這條裙子雖然不是現代的藝術作品,但是放在如今也非常時髦。所以我覺得像畢加索這種先鋒畫家,眼光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我覺得我以后的設計創作,也應該有一定的對于這個時代自己的思考,爭取做一個有前瞻性的設計師。”
張楚月對展覽的布置同樣進行了思考,“我覺得展覽整體的氛圍非常活潑,用色也非常大膽,很符合這些藝術家的一個態度。將來如果我去策展的話,可以借鑒這個思路,用不同顏色把展區進行劃分。”
“我很喜歡《航天藝術展》的互動設計。作為一個醫藥專業的學生,如果僅僅是看一些藝術展覽,可能有時候會看不懂。但這里有很多互動裝置,讓我覺得體驗感更強,也更有趣。”清華大學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陳欣霓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歡航天方面的知識,“覺得探索未知的部分是很有趣的。”
探索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滕彥斌介紹了本次園區行的設計意圖,“這一次安排學生們的導覽路線,其實是想向師生傳達798藝術區近些年來致力于‘藝術+’邊界外延的模式。本次安排的三個地點,剛好體現了‘藝術+時尚生活’‘藝術+科技’等藝術跨界式的多元化發展。這也是798藝術區探索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希望通過展覽能給老師和同學們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我想在全世界每一個重要的城市發展中,一定是離不開藝術的。全世界許多著名城市都有這樣一個藝術園區或者是藝術聚集的街區。”滕彥斌介紹,798藝術區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個中國老工業基地,現在發展成為世界十大藝術區之一,在這個蛻變的過程中,對于北京的城市發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798藝術區將在藝術集聚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798園區還是挺國際化的。這里不僅有北京當地的特色,也收集了很多國際上不同的文化,還挺多元的。”陳欣霓表示,作為留學生,“園區行”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去了解園區,了解北京。
“對于我們學藝術和設計的同學來說,有這么一個機會進行線下參觀,對于我們未來的創作是很有意義的。相比于在教室里面只能通過PPT去看這些藝術作品,線下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到藝術作品,去進行觀察和臨摹,我們會有一個更真切的體會。”張楚月表示,自己很喜歡“園區行”這種行走式的教學模式,氣氛要比坐在教室里好很多,可以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學。
清華美院黨委副書記李鶴表示,園區行的活動有效連接了學校與社會資源,推動首都高校優勢與文化中心優勢強強聯合,既發揮首都厚重的文化資源優勢,把文化資源“送進去”,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文化園區建設是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標志,是公共文化美譽度的重要指標,不僅能彰顯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為公眾提供直接便利的文化體驗。”李鶴希望,文化園區在日后的建設中能有更多可發展的角度,在傳統類型的文化園區之外,能有更多以文化體驗、文化交流為主的生動實踐空間,大力推動高校科研資源、學生社會實踐資源的轉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