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華教授在介紹智慧棉田管理系統。
【資料圖】
“打開綠洲管家APP,棉農不僅能查看地塊信息、長勢監測、種植方案,還能在商城購買農資,可以定位地點發布任務清單,比如棉田需要采摘運輸,就可下單車輛,入駐的商戶立即響應搶單,提供服務……”
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區,分布著數千萬畝棉田。如何數字化賦能棉花種植?援疆技術專家、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教授馬龍華從2019年開始了寧波與新疆庫爾勒的兩地奔波,他也從一名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專家,轉型走上數字農業之路,闖出了一番天地。
這個把農戶、網格員和商家集中在一個平臺“各取所需”的綠洲管家、綠洲小哥APP,類似于打車軟件“滴滴”。不同的是,這個平臺把棉花從播種、收割到交易的全過程進行模塊化,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農事方案,平臺也會根據農戶所在地區、種植面積等,提供個性化農事指導,推送氣象預警、病蟲害監測等信息。
打開這個平臺,點點地圖上的棉田,就會顯示土壤墑情、種植進度等信息。對于大片的棉田種植來說,“數字化賦能農業”無疑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
庫爾勒和什力克鄉“綠洲農場”是新疆綠洲駝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棉花種植基地,也是馬龍華教授團隊智慧農業實施的重要基地。4年來,他帶領團隊參與農業大數據、農機大數據平臺建設,通過控制器利用5G平臺進行田間數據傳輸和收集,未來還將引入人工智能實現農事智能決策。
“種棉花遠不是10年前那樣,現在利用遙感無人機高精度播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可以精準控水控肥,農業物聯網可以做蟲害預警,這邊平臺發警報,那邊就出動無人機提前防治……收棉花也不像過去,現在有自走式打包采棉機,機械化程度相當高了。”馬龍華說,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農業要做到“智能決策”,“也就是不懂棉花生產的人,通過這個系統也能種棉花。”
去年夏天,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信息學院“芯青年”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庫爾勒市綠洲農場。6000多畝的棉田,參與種植管理的不過兩個人,如此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全靠硬核科技。
在看似平靜的棉田里,“黑科技”從土壤“武裝”到了天上。土壤檢測儀,檢測土壤墑情;智能氣象站,可以做出災害天氣預警;蟲情測報儀,通過比對識別害蟲發出預警并提醒防蟲作業……還有長勢監測、智能噴灑設備、水肥一體機等,這些數據匯總到智慧棉田系統,可以調度視頻監控,還能對網格員作業、農機作業、灌溉質量等進行監管評估。手機終端還有綠洲管家和綠洲小哥APP,點點屏幕就能進行農事任務派發和相關農事指導。
“在馬教授的指導和支持下,我們這套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使得農場每畝田的用水可節約10%-13%,農藥可節約15%-18%,化肥可節約18%以上,勞力可成本節約13%以上,產量可提高8%以上,綜合效益能夠顯著提高。”綠洲駝鈴庫爾勒分公司總經理熊大振向浙大寧理大學生實踐團介紹道。
雖然新疆各地棉田機械化、自動化的運用已經比較廣泛,但是貫穿棉花耕種管收整個流程的農藝+自動化的智慧棉田標準化建設目前還不完善,而馬龍華團隊努力探索的正是智慧棉田標準化建設。“假如讓智慧棉田標準化,數據共享共用,棉花生產效率將會大幅度增加,參與生產的各要素也會極大提高作業效率。”馬龍華說。
馬龍華團隊參與的智慧棉田建設,因其快速發展和優異的表現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注,也成為庫爾勒智慧農場的典范。
就在記者采訪的前幾天,馬龍華教授受邀參加阿克蘇溫宿縣數字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的揭牌儀式。4月初,溫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相關負責人一行來到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智能自動化研究所,與他商談數字農業相關領域的合作。
接下來,馬龍華教授還打算將智慧農田“搬”到寧波。“雖然面積不大,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當下我想得最多的,不是數字化、智能化,而是如何提升智慧農田的經濟附加值。”他說。(寧波晚報記者王冬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