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種業的突破十分關鍵。寧波多年來大力投入種業培育和養殖技術研究,在水產、蔬菜瓜果以及糧食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甬岱1號”大黃魚、“甬優”超級水稻等不少“寧波種”的研發享譽全國,成為寧波農業的金字招牌。
“寧波海鮮”聞名遐邇,然而面對有限的海洋漁業資源,如何能讓人們永飽口福?水產種業技術的突破無疑是關鍵所在。近日,記者走進了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探訪寧波水產種業的發展歷程。
“甬岱1號”大黃魚。
(相關資料圖)
寧波養殖大黃魚游向全國各地
4月9日,象山一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進城正忙著將一批批大黃魚運回三門口的養殖場。隨著天氣的回暖,冬天放在福建海域過冬的大黃魚該回象山了。
張進城10年前就開始養殖大黃魚,起初養的是外地品種。后來試養了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培育出的“甬岱1號”岱衢族大黃魚,發現品質特別好,于是開始品種替代。
“‘甬岱1號’大黃魚體形瘦長,好看;肉質有筋道,好吃。”張進城說,而且其存活率高,可謂是養殖大黃魚中的佼佼者。
品種好、受市場歡迎,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如今,該合作社年產商品大黃魚達35萬尾,年產值近1000萬元。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水產技術推廣科科長沈偉良介紹,東海大黃魚是寧波的傳統特產,但因過度捕撈出現了資源衰竭的問題。為此,從2007年開始,該院就進行東海岱衢族大黃魚種質資源的保存育種。
通過連續采捕野生大黃魚,開展性狀鑒定,找到了岱衢族野生種質資源并進行了育種保存。
“有了種質何不進行養殖推廣?而且養殖的發展對野生漁業資源本身就是一種保護。”沈偉良說,后來研究院著手進行養殖研究,于2009年成功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甬岱1號”岱衢族大黃魚就此誕生。
人工繁育的銀鯧。
離水即死“嬌貴魚”實現人工養殖
離水即死的細鱗大洋魚種銀鯧如今也已實現人工養殖。銀鯧市場價值比較高,屬于海鮮中的高檔菜,其養殖難度也比較大,被稱為“嬌貴魚”。
從20多年前開始研究銀鯧繁育養殖技術,現在已經進行到第六代。特別是近五年來,技術攻關成效顯著,目前應用研究已經完全成功,每年育苗產量達到了20萬尾以上。
銀鯧養殖技術研究是寧波大學與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合作項目。從一開始的親本培育,到顆粒餌料替代,實現規模化繁育,過程實為不易。
“研究過程中最難的就是解決受精的問題,因為銀鯧離水即死的特性使得其很難進行人工授精。為此,專家不斷對其進行自然受精的培育和試驗。”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專家鄭春靜說,2014年,銀鯧自然受精試驗成功,受精率達到70%,孵化率達到90%以上,育苗成活率也達到了50%。
銀鯧的嬌貴不僅在于“離水即死”,它膽子還特別小,被手電筒照射或者網箱養殖時受到臺風影響也會導致死亡,并且其皮膚嬌嫩,輕度碰擦都容易發病,因此目前只適合于室內養殖。
近期,國內一工船養殖企業對此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如此高價值的魚種,如果實現人工規模化養殖將帶來相當不錯的效益,目前已開始工船養殖試驗。
養殖的擬穴青蟹。
耐低溫、低鹽青蟹開創國內先河
青蟹身價不菲,已成為不少農戶的致富水產,目前規模化繁育也實現了突破。最近,在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項目合作基地華大海昌水產科技公司,剛剛繁殖成功蟹苗已陸續投放市場,受到養殖戶搶購,預計今年青蟹苗種產量將達到5000萬只。
擬穴青蟹繁育技術的研究始于20多年前,2020年實現突破后苗種產能逐年提高,2021年人工苗首次達到2000萬只,有效供應了浙江本地養殖市場,繁育技術全國領先。
擬穴青蟹繁育技術的研究充分考慮推廣性,具有耐低溫、耐低鹽的特點,在2‰左右鹽度的水里都能存活,這大大提高了養殖的成活率。
此外,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于2019年開始立項研究日本囊對蝦。目前,項目組已完成了寧波近岸日本囊對蝦種質資源調查與收集工作,正在開展家系選育,研發的大規格苗種培育和二茬養殖技術已在全市推廣,這一市場價值較高的對蝦高效養殖技術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攻克。此外,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2010年開始與寧波大學合作研究的虎斑烏賊,經過十多年技術攻關,于2019年突破了育苗和養殖技術,現在年推廣數十萬只苗。諸多水產種業科研項目正積極推進。
寧波晚報記者陳善君 通訊員孫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