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春節前,寧波野生動物園的三大“國寶”——大熊貓、川金絲猴、金毛羚牛“喬遷新居”啦!它們的新家坐落在園區S0S地震科普體驗館旁,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叫“國寶秘境”。
偌大的“國寶秘境”,藏了哪些秘密?初次登門拜訪,可以看什么?該怎么看,才不會錯過每一處細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視頻制作記者崔引
關鍵詞:大
不同“戶型”滿足不同需求
大,是“國寶秘境”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許通過一串數字,大家會有更直觀的感受:整個“國寶秘境”的占地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從川金絲猴展區出發,先后經過金毛羚牛展區、大熊貓展區,哪怕只是“淺”看一下,也要花差不多兩個小時。
川金絲猴展區擁有不同”戶型“的展籠,滿足不同種群所需。記者崔引攝
川金絲猴展區的“戶型”最豐富,共有三個展籠,面積最大約460平方米,面積最小的也有100多平方米。
這還不包括為川金絲猴種群繁育后代而設的“小區配套幼兒園”。
寧波野生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說,分設三個展籠,是因為川金絲猴在自然環境中是成群而居的;由1只成年雄猴、3-5只成年雌猴以及數只幼猴或嬰猴組成的“小家庭”,是川金絲猴自然種群比較常見的基本單元;另一種常見的基本單元是由未成家的“單身漢”們組成。
“不同的展籠,可以滿足不同種群的生活所需,讓它們和諧相處。”
金毛羚牛的”新家“安在”野味“十足的山坡上。記者崔引攝
相比之下,金毛羚牛的“新家”更大,占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
這還不是“新家”最大的亮點。相比建在平地上的“舊居”,“新家”直接蓋在小山上,部分坡面十分陡峭,讓人看了膽戰心驚:這么陡,金毛羚牛會上去住?
工作人員說,金毛羚牛通常棲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山懸崖地帶,別看它體型龐大,卻有極強的攀巖能力,能做到縱橫懸崖峭壁如履平地,“新家”就是為其量身打造的。
在整個“國寶秘境”中,大熊貓的家堪稱“豪宅”,兩個外展區分別近1500平方米和近1100平方米,兩個內展區也分別有230余平方米和170余平方米。
一般來說,300平方米以上的外展區和150平方米左右的內展區就能滿足一只大熊貓日常活動所需。
“放眼全國動物園,我們的大熊貓展區是數一數二的。”工作人員說。
大熊貓的新家堪稱”豪宅“。記者崔引攝
關鍵詞:看
國內少見的“視覺混養”
整個“國寶秘境”共有25個展面,移步換景,可以從25個不同的側面看到川金絲猴“抖機靈”、金毛羚牛“展雄風”和大熊貓“顯憨態”。
工作人員透露,其中有幾個展面堪稱“黃金C位”,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在很多人印象中,到動物園看靈長類動物,要么就是扒著猴山的欄桿,從上往下俯視;要么就是隔著玻璃,仰著脖子看它們蹲在樹上。
工作人員說,川金絲猴是一種典型的森林樹棲動物,自然種群在一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冠層中活動的。
如何在不打擾川金絲猴生活的同時,讓大家能用更舒服的姿勢來欣賞它們在陽光下“發光”?
川金絲猴展區的8個展面中,就特別設計了可以真正實現“面對面”的展面。如果運氣好的話,甚至有望和川金絲猴隔著玻璃“深情對視”。
和以“美貌”著稱的川金絲猴“面對面”,是種怎樣的體驗?記者崔引攝
大熊貓展區共有11個展面,占了整個“國寶秘境”展面數近一半,真正實現了“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來每個側面的大熊貓都很可愛”。
在這些展面中,有幾個展面非常特別,一眼望去:有大熊貓,有樹叢……還有金毛羚牛。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大熊貓和金毛羚牛,本身就生活在一起。用專業的話來說,它們是伴生動物,同域分布并且在食物、棲息生境、水源等資源利用方面有時間或空間上的互補或影響。
為了讓游客了解動物在野外的真實生活環境,同時豐富游客的觀賞體驗,動物園會做一些混養探索,比如在寧波野生動物園的非洲原野展區,就能看到斑馬、長頸鹿、大羚羊“齊聚一堂”的場面。
不過,受各種因素制約,并不是所有在野外生活在一起的動物,到了動物園里都可以實現混養,于是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混養方式——視覺混養,通過展區的巧妙設計,讓兩種生活在獨立展區的動物落在游客眼中,處于同一平面,就像生活在一起一樣。
由于視覺混養對展區的設計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國內動物園并不多見。至于工作人員推薦的這幾個“黃金C位”展面的具體位置,就等大家自己去發現啦!
大熊貓已經適應”新家“的生活。記者崔引攝
關鍵詞:原生態
傳遞“動物有選擇的權利”的理念
在大熊貓展區的外展區,草坪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塊。和平時看到的人工造景不同,四散的石塊,更接近“野生”狀態。
工作人員說,這些石塊還真就是在展區建設過程中,從草坡上自由滾落的,沒有人工擺放,“追求的是原生態的呈現方式。”
在整個“國寶秘境”,對“原生態”的追求,體現在一石、一草、一木中。
尤其是金毛羚牛展區,乍眼一看,像個小荒坡,沒有園林式的精致。“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刻意保留了原有的植被,雖然不好看,卻是原汁原味。”工作人員說。
川金絲猴展區,橫七豎八躺著不少荔枝木,為川金絲猴們的攀爬、嬉戲提供了“大玩具”。
用真木材取代人工材料,讓整個“國寶秘境”看上去“野味”十足。“這些荔枝木都是我們特地從廣東拉回來的。”工作人員說。
同樣,在大熊貓展區,棲架用的也都是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的樹木。
仔細留意,還會發現大熊貓展區的外展區,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樹,枝丫格外多。工作人員說,這些樹是挑過的,因為大熊貓平時最喜歡把自己“掛”在樹上。
“保持原生態,是希望能夠激發動物的天性行為。”工作人員的語氣中充滿期待。
在川金絲猴展區和大熊貓外展區,還新種了不少大喬木。工作人員一心盼著它們能開枝散葉,早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營造出一派郁郁蔥蔥的自然效果。
無論是“放牛歸山”,還是“放猴歸林”,讓動物回到原生態環境中,甚至允許它們躲到樹蔭中、草叢里,工作人員說,是希望傳遞給游客一種理念:動物有選擇的權利,讓動物有一定的舒適區,不被打擾,是對動物福利最高層級的追求,而且,“尋找動物,本身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川金絲猴展區,逐步抬升的游覽通道,一改過去”俯視“或”仰視“的觀賞習慣,與動物的平視,或將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記者崔引攝
關鍵詞:友好
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大熊貓展區內展區的挑高約7.5米,呈現復式結構。在內展區二層,特別設計了一段凹形石塊。如果不是工作人員特別提到,可能都不會想到這是為大熊貓定制的“沙發”。
“大熊貓在野生環境中就喜歡依靠在石塊或樹干上。”工作人員說。
大熊貓展區外展區,自然滾落的石塊和枯木,營造了更加原生態的氛圍。記者崔引攝
細枝末節處透露出的對動物的友好,在整個“國寶秘境”還有很多——
尤其是在川金絲猴展區,游客不再是“主角”,游覽路徑隨著整個展區的走勢慢慢抬升,一步一步往上繞,最終和蹲在樹上的川金絲猴“平視”。
過去,動物園里的動物多生活在坑式展區,游客對動物的俯視,不僅在無形中給動物壓力,也會讓游客滋生不易被察覺的傲慢。平視,或將改變這一現狀。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川金絲猴展區的棲架設計得十分靠近展面,“希望川金絲猴能在更自然、更放松的狀態下,和游客‘親近’,也能讓游客看到它們更多的自然行為。”工作人員介紹。
投喂,是過去動物園靈長類展區經常遇到問題。這次,川金絲猴展區在設計上多采取了玻璃展面。即便是鐵絲籠展面,也通過綠植與游客進行一定程度的“隔離”,基本杜絕投喂行為,“川金絲猴是一種十分活潑好動的動物,沒有投喂,沒有乞食,它們的行為將變得更加純粹。”工作人員說。
在川金絲猴展區,還有一處設計:在不同展區間預留了通道。工作人員說,這叫內部分配系統,簡單來說,通過工作人員專業的訓練,動物可以無障礙地在不同的內、外舍間互通與活動。
在寧波野生動物園,內部分配系統已經有成功的嘗試,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空中飛虎”,“拓展了東北虎的活動空間。”工作人員說。
對群居的川金絲猴來說,內部分配系統的出現,還有一個更大的作用:為它們“交朋友”提供了機會。
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