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試點建設,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據新京報報道,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試點建設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步行15分鐘左右為服務半徑,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品質消費為目標的城市居民生活圈,它的試點建設,不僅暢通了城市經濟的“微循環”,也給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截至目前,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成功入選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已培育建設東花市南里社區、西單北社區、古城南路社區等31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2023年,在原有數量基礎上,北京市試點建設8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數量擴張的背后,銜接著“2025年北京市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的建設目標,也意味著更多市民將在家門口享受到更便捷、更豐富的公共服務,其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將明顯提升。
優質的社區生活圈與多樣的功能、便捷的交通出行以及多元的服務供給等密不可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是讓市民群眾從家步行出發的15分鐘范圍內,就能滿足買藥、問診、健身、逛公園、購物、參加社區活動等各種日常生活所需,與之相對應的學校、超市、公園、銀行、醫院、快遞站等網點需一應俱全,讓各類服務資源集聚到居民家門口。這種就近的便利很好地銜接了“家”和“城市”,看似是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其實也是城市治理在社區最后一公里的通經活絡,背后則是在城市更新中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堅守。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和實現全覆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社區的情況不同、基礎各異,在規劃建設中的著力點也不盡相同,而整個便民服務圈的完成度則應可衡量、可比較。
這就要求不同區域既需因地制宜補短板,又需有統一的評價標準、靈活的建設辦法。這也是開展試點建設的用意所在,以點帶面,才能讓成熟的經驗做法及時發揮效用,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盡快推開。
北京在便民生活圈建設過程中,遵循此路徑,打造劃分標準和評價體系,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精準補建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發展“一店多能”等,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開了開闊的發展方向,也是在為每位市民的美好生活全力護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