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造“演藝之都”的進程中,“大戲看北京”、環球影城等相關項目已經并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1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代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要繁榮發展首都文化,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推進“大戲看北京”,精心組織創作一批文藝精品,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
【資料圖】
打造“演藝之都”有四大看點
整體看來,北京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有四大看點。
首先,北京打造“演藝之都”,意味著在發展環境優化和觀眾基礎的培育上致力于成為首善之都。“演藝之都”離不開最優秀的演藝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和專門人才的積極參與,這些與有強大吸引力的良好發展環境緊密相關。
“演藝之都”同樣離不開大規模高素質觀眾的常態化深度參與。作為“演藝之都”,觀眾規模應該是大量穩定的,觀眾來源必然是多元的。
其次,北京打造“演藝之都”意味著要在演藝類型和運作模式上能夠實現常態化的首創首成。作為“演藝之都”,必然在相當種類的演藝類型上有突出的競爭優勢。在運作模式上,意味著呼喚首創首成。從上游的創意、策劃、投資、場地引入和技術支撐,到演出組織、演員培訓、票房推銷、宣傳活動、紀念品銷售等,依然有很多創新空間。
再者,北京打造“演藝之都”意味著演藝產品和服務將形成更多的首演。通過建設“演藝之都”,能夠為首演提供更優越的條件和更堅實的市場需求基礎,使得頭部演藝機構、頭部演藝產品更傾向于選擇北京開展首次演出和發布。
此外,北京打造“演藝之都”意味著要形成引領演藝領域創新和發展的首要標準。無論是發展環境優化、觀眾基礎培育、新技術引入,還是演藝類型和運作模式創新,都需要有一系列制度創新和支撐,比如政策、標準和規范等表現形式。
北京演藝市場十分活躍
近期,北京演出行業全面恢復,各大劇場實現“應開盡開”,呈現出復蘇態勢。元旦期間,國家大劇院準備了兩場新年音樂會和一場舞蹈演出,上座率達到了100%,并且所有的演出票在開票24小時之內就全部售罄。
北京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演出市場十分活躍。近年來,在北京打造“演藝之都”的進程中,“大戲看北京”、環球影城等相關項目已經并正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大戲看北京”聚焦現實呼聲,用重大歷史題材振奮精神,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溫暖人心。2022年,北京先后推出了民族歌劇《山海情》、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等一系列優秀文藝作品。舞劇《五星出東方》、電視劇《覺醒年代》等10部作品入選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在文華獎、飛天獎、金雞獎、金鷹獎、魯迅文學獎、雜技金菊獎、曲藝牡丹獎等國家級獎項中,北京出品的作品取得了好成績。
將創新作為演藝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北京著力打造“演藝之都”,不僅要凝練好文化內核和表現形式,回答好有關首善、首創、首演和首要的系列問題,還要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沉浸式體驗等已有融合業態轉型升級,培育新型融合業態。
發展北京的旅游演藝,不僅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創新表現形式,還需要對旅游市場和旅游產業有深度理解和認知,以及文化和旅游各自優勢的相互借鑒。在發揮文化優勢的同時發揮旅游的優勢,更需要發揮文化和旅游的綜合優勢。
北京建設“演藝之都”,還需要創造更多演藝新空間。還可以積極開發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的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更多引入“微旅游演藝”,創造旅游演藝矩陣和集群。同時重視技術賦能。當前,5G、人工智能、虛擬和加強現實、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樣為北京演藝提供了創新的寶貴機會。
北京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未來值得期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