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十二花神”齊聚,與眾多漢服和傳統文化愛好者現場沉浸互動。 河南焦作云臺山景區 供圖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仿佛是突然之間,花朝節開始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尤其在短視頻平臺,隨便一刷便能看到點絳唇、描蛾眉、理云鬢、著漢服等與花朝盛典相關的內容。因為有了花朝節,似乎在這個獨屬于春日與百花的節日里,大眾的踏青更有一番美好浪漫。
處處花朝節
(資料圖)
花朝節,也叫花神節,或者叫百花生日。據資料記載,花朝節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不過正式作為一個節日確定下來,應該是隋唐時期。唐朝的花朝節定于農歷二月十五日,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并列為三個“月半節”。民間曾將花朝節與中秋節并稱,有“花朝月夕”之說。因為南北氣候的不同,花朝節也成了我國傳統節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全國性節日之一。
在沉寂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后,近年來,因為各地日漸增多的花朝節活動,這個節日再度受到各方關注。正是因為時間的不統一,反倒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神州大地呈現出“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的花朝盛事——
3月26日,由山東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奎文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古韻北海花漾奎文”濰坊市(奎文)首屆“花朝節”系列文化活動在新華新閱廣場開幕。
3月23日,2023崇明花朝節在上海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拉開帷幕,本屆花朝節主展區域總面積約48萬平方米,展出各類花卉600余種、超250萬余株。
3月19日,廣西南寧園博園舉行第二屆花朝盛典,“十二花神”演繹傳統花朝盛況;同日,首屆二十四史書院花朝節在深圳龍崗甘坑古鎮迎春“綻放”。
3月18日,第43屆盤龍江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金殿第七屆花朝節在昆明市金殿名勝區舉辦,本次花朝節主題為“百花爭放·共赴花朝”,旨在深挖歷史傳說、云南植物文化、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俗活動文化等;同日,江蘇徐州漢文化景區舉辦第五屆花朝節啟動儀式,活動現場生動還原了請花神像、迎神、行簪花之禮等系列傳統禮儀。
3月11日,第五屆云臺山漢服花朝節在河南焦作云臺山景區開幕。開幕式現場,眾人擊缶、國風群舞、漢服大巡游等節目依次精彩上演。此次云臺山漢服花朝節活動將持續至4月初,每周不同文化主題,精心策劃漢服婚禮、禮樂展演、國風民樂等數百場特色漢服體驗活動。
3月4日,第四屆漢口里花朝節在湖北武漢園博園浪漫開啟,2萬多市民游客在現場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享受春日里的浪漫閑適生活;同日,位于西安大雁塔腳下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舉行了“錦衣霓裳·游長安”主題活動,花神巡游、花朝集市、賞紅護花等活動以創新形式呈現唐風新韻,傳統習俗與現代時尚交融,讓花朝節浪漫而詩意的氛圍跨越千年縈繞古城春日……
“2018年舉辦第一屆云臺山漢服花朝節之前,我們查閱過相關資料,花朝是傳統農歷二月的別稱,其間有花朝節,一般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辦。”焦作云臺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沛萌告訴記者,“我們就將漢服花朝節的舉辦時間定在了陽歷3月、農歷二月的這個時間段,農歷二月正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
流量變“留量”
從目前各地舉辦的花朝節來看,雖然各有側重,活動也略有不同,但是共同的元素中都有漢服。對于大多數參與其中的游客來說,相對花朝節,更吸引他們的也是可以毫無壓力地穿著漢服出游。記者在云臺山采訪時,多數游客表示自己是從短視頻刷到了關注的變裝博主們,才知道云臺山要舉辦漢服花朝節。對于這部分游客來說,可以穿漢服出游、生活,將漢服融入日常,是他們的愿望。
記者在云臺山直觀感受到第五屆云臺山漢服花朝節的熱鬧和美麗。雖然當時山花還沒有全部開放,但是景區設置的幾個主題展區花團錦簇,參與活動演出的漢服達人們,以及成群結隊的漢服愛好者組成的游客群,集體將花朝節的氣氛烘托到最高點,以至于部分不是沖著花朝節而來的游客都齊聲表示,花朝節太有意思了,明年要為了花朝節再來云臺山。一位焦作市的游客告訴記者:“我們家今年就給寶寶一個人穿了漢服,帶她來感受花朝節的氣氛,明年可以考慮全家都穿漢服來參與。”
其中,也有不少參加過多次花朝節的游客表示,景區舉辦花朝節,讓游客能近距離觸摸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會讓大家更愿意去了解這些傳承下來的中華瑰寶,并自愿去發揚與傳播。一位來自北京的小姐姐特意借來了全套的漢服和頭飾裝扮上,興沖沖地和景區“十二花神”“竹林七賢”合影留念。
無論辦節的初衷是什么,花朝節已然是這個春天的引流密碼之一。在花朝節成為短視頻爆品,吸引來游客以后,如何將流量轉化成“留量”,則是各大花朝節舉辦方需要努力或正在努力的方向。
吳沛萌告訴記者:“現在全國各地有不少漢服的相關活動,對于云臺山來說,每年的漢服花朝節除了會持續鞏固‘竹林七賢’‘十二花神’的IP塑造,也會做一些新調整。像今年,我們就增加了很多非遺體驗的項目,比如今年流行的圍爐煮茶、甲胄對抗,還有射箭、投壺等游戲項目,讓游客到云臺山不光是看到漢服和表演,還能增強參與感,親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山東濟南,為期兩天的大明湖年度品牌文化活動“海右國潮·明湖花朝”第二屆大明湖花朝節暨“黃河大集·花朝大吉游園會”活動,則以漢服文化為引子,打造了包括漢服巡游、山東手造非遺市集、春日游園等活動,將國潮文創和濟南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以濟南及周邊城市高校學生社團為參與主體的活動形式,使花朝節成為濟南年輕化、創新化的典型文化盛事。
在上海,2023崇明花朝節將持續到5月3日,在為期42天的活動時間內,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主會場活動、全區18個鄉鎮分會場活動精彩紛呈。此外,花朝節還與景區景點、民宿酒店、在線商城、花卉企業等攜手,推出眾多優惠促銷活動:東平國家森林公園針對不同人群,個性化定制年卡產品,不限次游覽絕美花境;崇明米稻商城推出花朝節期間購物優惠,聯合“上海禮物”推出更多福利,崇明好物折扣價帶回家;崇明近100家高品質民宿工作日享折扣優惠,低價即可享受精品花宿的休閑、別致、舒適和溫馨。
“云臺山現在的游客90%都是‘95后’‘00后’的年輕人,尤其是花朝節期間。”吳沛萌說,“通過舉辦花朝節,景區的游客結構有了很大改善。花朝節除了給景區引流,也帶動了景區周圍的餐飲、購物等消費。”
花上再“添錦”
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到,雖然各地的花朝節熱熱鬧鬧,但是身邊的人了解花朝節的卻并不多,少部分人略有了解。在稍微了解到各地正在舉辦的花朝節后,這些受訪者普遍表示有興趣。長沙的羅女士說:“春天已經這么美,如果能夠重新過起花朝節,確實是件美好的事情。”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對花朝節有所了解,她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傳統文化不斷為旅游品質提升賦能,尤其是對包含花朝節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和有序利用表現突出。杭州、蘇州、武漢、福州、西安、昆明、韶山等地的景區相繼在農歷二月舉辦花朝節,尤其受到廣大女性市民游客青睞。
唐曉云坦言,與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重要傳統節日相比,花朝節、女兒節這樣的傳統節日相對小眾。她說:“花朝節的興起反映出新一代青年人在審美取向、情感需求和消費偏好上的變化,折射出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這背后是年輕人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這類活動對豐富景區活動內容、增強景區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活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開展過程中還需要多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國潮盛行,將傳統文化用現代化的國潮元素重新包裝,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游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表示,“踏青賞花一直都是春游傳統,花朝節則為賞花經濟注入了文化要素,和文化結合起來,比起單純的賞花吸引力更強,是花上添錦的好事。”
“花朝節,我還是小時候在古詩文和《紅樓夢》里了解過。當下,應該是得益于漢服熱的帶動,春季踏青賞花與傳統文化習俗結合了起來。”對于各地舉辦的花朝節活動,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昉說,“適合舉辦賞花主題活動的景區,部分是結合了當地特色農林產業,或景區本身就以賞花為主題。像我們丹霞山這類景區,多屬于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會嚴格要求去園林化、去人工化、去城市化,所以一般不在景區營造賞花為主題的人工林。目前來看,花朝節和賞花主題的游覽活動,基本都在近郊的主題公園,以半日游或者一日游為主,花期很短,季節性特別強,是春季周末短途游的爆品。”
陳昉認為,在城市公園和景區舉辦的古風活動,是將文化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新體驗,但目前還停留在華服盛裝打卡層面,希望未來文化和旅游部門加以引導,使活動與城市文化和風景名勝區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結合起來,增加國學、古詩詞、人文典故、地方記憶等方面的內容,在場景中融入琴棋書畫詩酒茶等傳統文化技藝,讓游客,特別是青少年更多更好地參與進來。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