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4日消息,湘潭市岳塘區自成功申報湖南省第二批“融合應用實驗區”以來,堅持“深度融合、應用驅動、創新發展”的原則,大力推動全區教育信息化走向規范化、常態化,獲評省“智慧教育示范區培育單位”、省“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實驗區”以及市“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2月23日,該區以《聚焦成長融合創新高效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為題,在湖南省電教機構培訓管理者研修班上作經驗交流。
頂層設計,多層保障,謀好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岳塘之局。一是高位推進強領導。成立了由區長為組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教育信息化的組織、協調、實施和管理。每年定期召開區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解決創建過程中的重難點,下發《岳塘區教育信息化五年發展規劃》《岳塘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五年規劃》等文件,明確任務目標、實施步驟等,有效確保工作落實到位。二是加大投入強保障。岳塘區委、區政府在近三年間,不斷加大投入。建設教育城域網,統一網絡帶寬及電信運營商,接入湘潭市“潭教云”教育大平臺和教育數據中心。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建設一批STEAM教室、智慧課堂、AI教室、VR實驗室等特色功能室,整體推進全區“智慧校園”建設,有力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是四方聯動強機制。按照學校規模,成立信息中心作為學校管理處室,委托第三方成立專業運維機構,負責全區信息化設備、基礎網絡、平臺的運維以及培訓工作,形成區政府、教育局、學校、運維機構四級聯動建設及服務體系,建立起推進區域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工作的長效機制。
抓住關鍵,多措并舉,走出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岳塘之路。一是精心遴選教師團隊。遴選一批辦學水平高的學校,按學科、分年級組建立若干以骨干教師為主體、以相關專家和優秀教研員及專業技術人員為支撐的高素質研發團隊,承擔課程教學資源開發任務。二是充分用好平臺資源。學習借鑒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提供的優質課程,促進跨學科綜合教學;積極推動線上線下結合教學,促進教學組織和方法的創新;賦能教師因材施教,利用大數據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信息收集,精準分析學情,促進差異化、交互性教學和個別化指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三是打通融合創新通道。著力建設“岳教云”教育綜合管理平臺,建設網絡聯校,重點打造岳塘區“三個課堂”管理平臺,結合“一地一校一品”自主研發特色課程、微課資源,供中小學師生免費使用。組建網絡名師工作室,將“三個課堂”與智能學習系統的診斷和協作學習結合起來,實現信息化資源的“示范應用”。
彰顯特色,多點開花,譜好教育信息化融合應用岳塘之曲。一是聚焦鑄魂育人,信息“兩融”思政。融合本地特色,偉人故里、紅色湘潭的優勢,組織實地考察,拍攝視頻,上傳平臺。如火炬學校開發了“少年讀行湘潭記”“觀文博 說湘潭”視頻資源。融合優質影視,全區各中小學在央館和省館的指導下,建立起了優秀影視教育資源庫與點播系統,并開通了資源網站。影視資源建設經驗獲得國家一等獎(全國僅10個,湖南省唯一)。二是聚焦文化自信,信息“三融”國學。融合國學經典,如湘鋼三校編寫了校本教材《我愛吟誦》、開發了國學微課57個、建立了“國學經典吟誦微課資源庫”,其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翻轉課堂”創新實踐研究》入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優秀案例。融合古詩詞,開發了“小學生古詩詞微課資源”,該課程資源系列共12季,點擊量已經累計達14萬次。融合自然生活課程,推動“建設還原兒童本真生活的課程體系”建設。如火炬學校開發了《炬園二十四節氣課程》,共168節課,有近20萬人次通過平臺學習交流。三是聚焦核心素養,信息“四融”科技。融合STEAM教育培養科學精神,如育才學校實踐活動《石頭上游動的魚——湘鄉魚化石考察》獲第32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十佳優秀科技實踐活動獎”,填補了省內空白。融合創客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如大橋學校“3D打印”創客教育活動,信息化提供了全校師生開展培訓和技術支持。融合智慧課堂提升學習能力,通過任務驅動、協作學習、問題解決,培養學習者應用信息化資源的學習能力。融合線上教育促進健康生活,開展學生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線上教育。如疫情防控線上教學期間,親子課程、家風課程等深受學生歡迎。湘鋼三校推出的《線上教學“5+X”特色課程體系實踐》入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展評案例。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