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開始,賞心悅事
今年以來,國內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就連最賺錢的直播行業也經歷了大幅度的降薪。與此同時,受到關注的醫務工作者也面臨著降薪的問題。近期,有關"醫務人員降薪潮再度來襲"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醫務人員的工作通常是辛苦和累人的,經常需要處理緊急情況和高風險病例,他們需要在高壓環境下迅速做出決策和行動。此前,網絡上曾報道過一些醫務人員因救死扶傷而在手術結束后暈倒在電梯里的情況,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資料圖)
近日,一篇名為"醫護降薪潮來了?為何發生?"的報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篇報道主要調查了近期一些自媒體所報道的"臨床醫務人員每人降八千"、"行政人員每人降三千"的說法,并對此進行了核實,以澄清真相,而非為了追求點擊率而故意制造吸引人的話題。
根據調查結果,確實有很多醫務人員的工資出現了降低的情況。然而,不同醫院的降薪幅度并不相同,有些醫院的降幅較大,而有些則只有輕微的降薪。
通過觀察發現,降薪的現象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地方都發生了降薪,事實上,部分醫院的工資甚至出現了上漲的情況。
為什么會出現醫務人員降薪的情況
首先,財務壓力和成本控制是導致醫療機構降薪的主要原因。
醫療機構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包括高昂的運營成本和醫療資源的緊缺。為了控制成本,醫院可能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降低人員工資、減少員工數量以及優化資源配置。
其次,醫療改革和政策調整也對醫務人員的工資產生了影響。
醫療系統的改革和調整可能對醫療機構的財務狀況造成影響。醫療改革的目標通常包括降低醫療費用、提高效率和改善醫療質量等。這些政策的實施可能要求醫療機構適應新的環境和經濟條件。
第三,患者數量的下降也是導致醫務人員工資減少的因素之一。
收入減少的直接原因,是患者數量的下降,進而可能影響到醫務人員的工資和醫療資源的配置。有醫生解釋說,其所在地級市內有兩家三甲醫院,再加上周邊發達地區還有更為優質的大三甲醫院,當地的病人大部分都被這些醫院虹吸走了。他們能吸引來的患者多是急診或需就近看病的,患者量一直不太穩定,疫情三年后,“日子更加緊了”。
然而,即便在那些就診量增加的醫院和科室,醫生們也往往正在經歷一種隱蔽的“降薪”——工作量增加了,但收入并沒有隨之上漲。有急診醫生就表示,因為急診與重癥科室工作繁重、收入不高,過去三年,他們科室流失了10位主力醫生,且一直沒有及時招到合適的人。這些離職人員的工作就都落到了他們頭上,但收入并未因此而增加,工作的性價比進一步降低了。一些醫生通過開“飛刀”、講課、經營副業等方式來填補收入的缺口。
一家婦幼保健院某科室負責人則坦陳,受出生率低的影響,這一兩年以來,其所在醫院的“產科效益下降幅度很大,醫院想了很多辦法增加婦科和其他科室的項目,但是整體情況還是很緊張”,只有少數部門沒有受影響。
第四,醫護人員數量增多的壓力也是導致降薪潮的原因之二。
在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特別是全國各地建設大量三級甲等醫院,加上去偽存真的藥物治療方式導致醫護人員數量增長十分迅猛,容易導致醫院人均業績不足,從而推動醫院管理層降低醫護薪酬,降低管理成本。
部分城市醫療衛生機構護士人員薪資甚至低于市場給予的保安收入,這給人才流失等問題埋下了伏筆。
第五,醫護人員工作不確定性增加也是導致降薪潮的重要原因。
有些醫院為了縮減成本,加強了醫護人員的考核和評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同時沒有給予醫護人員相應的獎勵。
這會使得醫護人員的收入不穩定,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不確定性,也是導致降薪潮的原因。
我們都明白,決定一個行業個人收入的高低來源于市場的供需關系。作為醫生,算是半個體制內的人,一邊擁有較高的薪資水平,一邊享受著福利待遇保障。
在疫情期間,醫務人員的薪資出現了暴漲20-30%的現象,而從事行業相關人員也也是呈現暴漲。導致現階段的局面是,你不干就換個人干,不缺你一個。
而公立醫院主要賺錢的來源于各種大型手術,外科手術等等,以及各種檢測收費、高昂的進口藥銷售,以及財政撥款等。
疫情之后,醫保資金迅速的下降,對于公立醫而言,缺少了這條大水龍頭,各種項目,包括薪資上就難以持續高額的開支。
再加上公立醫院的誤診率不斷上升,使用統一采購的藥物和器械,在銷售藥品上灰色收入更是難以插手。加上病人持續增多,看病難問題繼續惡化,大部分醫院開始挑選病人,老年人和基礎病患者因為無法支付高昂的醫藥費而被醫院拒之門外。
許多醫護人員表示科室獎金遠不如他們剛上班時那么高。有醫護人員在網上發帖稱:“我們醫院要降薪30%!病人越來越多,卻還要降薪,真是讓人感到心寒。”有些跟帖的主治醫生也表示,他們的工資已經降低了,現在一個月只能拿到三千多元。
第六,DRG/DIP影響醫護收入。
“因為醫院整體收入有限,相較于其他因素而言,DRG/DIP的考核對我們的收入和工作的影響是最大的,今年上半年,因為考核,我被扣的錢累計也有一個月薪水了。”王欣怡說。
王欣怡的醫院是在2021~2022年間開始試點DRG/DIP的,自從試點后,除了收治病人,科室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DRG/DIP。因為“每個月都會有大幾百塊因為這個付費制被扣,今天扣這個明天扣那個,但你根本搞不清扣在哪里了。”王欣怡說。
盡管早在2021年8月,國家醫保局就發文要求:嚴禁下達創收指標,不得將醫務人員薪酬與科室、個人業務收入直接掛鉤。但現實情況中,受訪者的醫院均把DRG/DIP付費帶來的損益與科室和醫務人員掛鉤。
“醫院規定每個月我們科必須剩下多少錢,如果沒達標第一個月扣一半獎金、連續兩個月不達標就扣除2/3的獎金。”王欣怡說,現實環境中病人的情況多種多樣,很少有“按費用標準生病”的,加上考核的壓力,醫生往往會根據患者產生的實際費用去掛靠高價病種錄入病例,以保障醫療費用不超標。
很多受訪醫生認為,DRG/DIP政策實施后,為了保障收入的穩定,醫生分散了大部分精力來研究如何控費,收治病人時也會更多地擔憂控費的問題。“每個人都得被迫成為精算師”,疲于應對,不利于“以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療方式來收治病人”。杜鑫說。
不過,長期研究醫療支付政策的高校學者于偉指出,“醫院里不合理的醫療行為越多,DRG對醫院的影響就越大。”
張妍還表示,除了DRG/DIP,讓其不堪重負的還有近年來要求臨床承擔的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這些項目所形成的收入非常少,但是不達標同樣也扣獎金,某一人考核出問題之后整個科室績效降級,這簡直壓得人喘不過氣。”
綜上所述,醫療行業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這對于整個行業以及從業者和患者而言都是一次挑戰。關于"醫務人員降薪潮再度來襲"的問題,我們需要對此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并與各方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醫客說
醫療行業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江淮醫學綜合整理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