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工程進入裝飾裝修階段,整個項目預計將于今年8月底完成交付。
【資料圖】
自去年8月1日開工建設以來,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工程建設持續推進。然而,起初項目外墻肥槽回填施工時遇到了難題。“主要是場地受限,地下結構距支護樁距離很近,肥槽狹窄,最窄處只有50厘米,如果使用傳統的灰土回填,需要人工現場拌制,分層回填,工序繁多,而且人員要在狹窄空間深基坑作業,有一定危險性;采用夯實設備,也容易對主體結構和防水層造成破壞。”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項目總工程師付亮介紹。
經多方對比,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工程最終采用北京建工資源公司的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用量1萬方。這一技術也就是將建筑材料“吃”進去,經處理形成回填材料。
建筑垃圾精細化處理,資源化率達95%以上
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工程所應用的再生流態回填材料,來自于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在海淀區的蘇家坨項目部。據了解,該項目自2018年底開始正式運營,占地85畝,項目現場幾十臺大型設備組合聯動,“吃”進去的建筑垃圾在“二級破碎+四級篩分+兩級風選”處置工藝下,幾經“消化”,最終“變身”為不同粒徑的再生骨料。
“我們的最大特點是‘不挑食’,通過多級破碎、篩分、風選后,能對所有的建筑垃圾進行精細化處理,資源化率達95%以上。”北京建工資源循環利用有限公司海淀區域項目經理尹福恒介紹,再生骨料經過深度研發,最終“變身”為九大類二十余種再生產品,再生流態回填材料就是其中之一。
尹福恒介紹,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和試驗,根據不同工程的應用需求,開發出3類再生流態回填材料,抗壓強度能滿足0.4-1.5MPa,已應用于京內50多個工程項目中。蘇家坨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生產線具有占地面積小、生產效率高的優勢,日產能達2000方。
再生流態回填材料是以建筑垃圾還原土和再生細骨料為原材料,加入特制固化劑和水,攪拌成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混合料,通過澆筑和養護,硬化后形成具有強度的工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環保材料,使用1方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相當于回收利用了1.5噸建筑垃圾,再生流態回填材料是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生動實踐;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為液態,施工時不會產生揚塵污染,綠色環保。
“再生流態回填材料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可以泵送或者溜槽施工,不需要再采用大型夯實碾壓設備,施工便利,提高了回填安全性;同時,其固化時間短,12小時就能達到下一步施工的強度,回填效率高,很大程度為我們縮短了工期;硬化后,體積穩定性好,不會發生沉降,抗滲性也比灰土要好很多。”付亮表示。
“建筑垃圾”如何妥善處置,考驗著城市的管理智慧,也事關百姓的生活品質。再生流態回填材料讓建筑垃圾“變身”為有用之材,不出區全部就地資源化,真正實現了建筑垃圾資源循環再利用。
建筑垃圾還可“變身”為再生道路材料,鋪墊在瀝青之下
建筑垃圾是我國城市垃圾中單一品種體量最大、碳排放量最大、最集中的固體廢物,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打通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的“最后一公里”,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核心關鍵,只有將再生產品重新回歸于城市建設中,城市才能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2022年,北京市城管委聯合10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明確政府投資的建設工程中,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要“應用盡用”,使用量原則上最低不少于10%。
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建工資源公司現有6條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生產線,分布在海淀四季青、蘇家坨、朝陽東壩、昌平沙河、懷柔大屯、通州六小村,年產能150萬立方米以上。目前,再生流態回填材料已應用于北京市60多個工程建設中,包括國家游泳中心地下冰場、北京環球主題公園、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海淀大悅城、懷柔科學城、東壩國際商業中心、朝陽醫院等項目中,這些再生流態回填材料相當于實現了65萬噸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除了再生流態回填材料,建筑垃圾還可以“變身”為再生道路材料,作為基層、底基層,鋪墊在瀝青之下。據了解,目前北京建工資源公司再生道路材料已鋪筑道路長度超380公里,應用于鳳凰嶺、翠湖北路等道路建設中;再生水泥制品,包括市政磚、步道磚、生態海綿磚等,銷售超900萬平方米,用在北大西門片區綠地改造等多個工程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