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美國行業研究機構Zeta Alpha發布的一項排名,令不少國內人工智能(AI)從業者倍感振奮——全球引用次數前一百名的人工智能論文中,僅次于國際人工智能界“當紅明星”OpenAI、力壓谷歌位列榜眼的,是來自中國北京的曠視科技,一家由三位清華“姚班”學子創立的獨角獸企業。
早在人工智能風起潮涌之前,他們就踏上了將人工智能技術從實驗室送入現實生活的征程,一路披荊斬棘,終于讓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站上了世界級賽道。
學霸少年“集結號”
【資料圖】
在哪里,能在中國見到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答案或許是——海淀區金隅智造工場的曠視科技研究院。500名研究人員里,有30余位前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和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得主。
研究院的領頭人叫印奇。2006年,18歲的少年印奇考入清華大學,入校后又被選拔進入“姚班”。
“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贏得外界如此贊譽的“姚班”,全名為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由美國圖靈獎得主、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創辦。
“世界一流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就要去探索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問題。”在“姚班”的課堂上,印奇埋下了孜孜追求前沿科技的人生志向,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學唐文斌和楊沐。
彼時,技術變革正在大洋彼岸以“星星之火”帶動“燎原之勢”。扎克伯格創建的Facebook(臉書)改變了全球的傳統社交模式,喬布斯帶領的Apple(蘋果)推出了劃時代的電子產品iPhone。
變革即機遇。2011年,三位清華“學霸”聯合創立了曠視科技,成為中國最早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但AI無比誘人的技術愿景,卻無法直接將未來拉至眼前。熱血澎湃的青年極客們剛闖進社會,就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中國哪有技術創業公司?”一位投資人對印奇和唐文斌撂下一句話,語氣不容置喙。
投資人的刻板印象,是十多年前中國科技創業者都曾面臨過的。那時,資本對創業項目的熱切目光,大都集中在能夠一夜爆紅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上。技術創業成功的先例寥寥,至于人工智能,更是鮮有人關心。
盡管如此,幾位青年對自己的判斷堅信不疑——掌握了底層技術,就抱上了遲早會發光的“金磚”。
印奇與團隊夜以繼日,通過“類神經元深度學習算法”讓視覺識別云平臺每天進行10億級別的算法訓練,加速平臺的自我修復。如同題海戰術一般,系統分析的數據越多,計算、識別結果就會越精確。
僅僅一年后,曠視的視覺服務平臺Face++的誤識率已降至萬分之一,相當于在視覺識別方向上用3年時間就長成了一個18歲成年人的大腦。到2014年下半年,其識別率已達到97.27%,連續收獲FDDB、300-W、LFW三項國際評測的冠軍,超過了臉書97.25%的識別率。這是后發者的趕超。
耐心穿越“死亡谷”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圍棋軟件AlphaGo(阿爾法圍棋)大勝前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一夜之間人工智能家喻戶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業公司也突然變得炙手可熱。2017年,曠視科技就獲得4.6億美元的C輪融資。
然而,成長的煩惱也隨之而來——玩家多了,研發貴了,技術落地卻不多。
印奇意識到,經歷了早期的蜜月期后,產業正步入深水區。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應用,會在企業級市場率先成熟,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越過“死亡之谷”的關鍵之役也將在這片“戰場”上打響。攻堅企業級市場!
然而,相比于高爆發、高增長的消費級市場,企業級市場是一門“苦”生意。無論金融、安防還是供應鏈領域,每個行業都盤踞著深耕多年的巨頭。對一群初出茅廬的青年極客來說,啃這樣的“硬骨頭”實在不易。
剛進入安防行業不久,作為公司首席技術官的唐文斌就發現,很多人臉識別系統是從前端普通攝像機拍攝的視頻中獲取信息后再進行識別,視頻的存儲和傳輸都比較困難。“何不直接做出一個可以即刻完成識別的智能攝像機呢?一定很有價值。”
說干就干。一款高端智能攝像機問世,不僅搭載了自研的智能識別系統,用上了性能領先的傳感器、價格不菲的處理器,甚至還做出了七個顏色的外殼。
但到真正與用戶溝通時,團隊才發現這些無論從技術指標還是外形都足夠炫酷的產品,并不符合需求。某一行業客戶要求功耗在3瓦以內,而他們的智能攝像頭功耗近18瓦。一臺設備上萬元的成本,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更是難以被接受。
“揣著錘子找釘子。”這樣的經歷,是不少技術起家的公司都曾走過的彎路。在技術創業的長征途中,從來沒有捷徑,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走下去。
到離需求最近的一線去——
站在零下10℃、兩萬平方米的電商平臺倉庫里,唐文斌與印奇發現,任何空調、暖氣在這里都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在這種環境下來回折返的揀貨團隊,一天下來所有人加起來的步行總距離能到三四十公里。有沒有辦法提高倉儲物流的效率?此后,在這間大型倉庫,曠視與合作伙伴的500多臺三種類型的機器人上崗,協同工作,提升了40%的人員效率。
到對技術需求最緊迫的“戰場”去——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印奇掛帥的應急項目組在大年初一緊急成立,100多人加入人工智能測溫方案的研發。10天后,曠視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正式交付試運行,應用到北京各大地鐵、超市、醫院等場景。
如今,在百余座國內城市、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曠視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正時刻為城市運行發揮智慧力量;各大企業的智慧倉庫里,車身小巧、標準載重可達到1500千克的曠視智能托盤四向車已上陣;全球數億臺智能手機用上了曠視的設備解鎖和計算攝影解決方案……
12年前的青年極客們“用人工智能造福大眾”的技術愿景,已在田間地頭、工廠、礦山、學校、社區等落地開花。
擁抱硬科技創業浪潮
一個鋼筋鐵甲的機器人,在與人類長期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習得了人類的動作、語言、創意甚至情感,最終被人類認可,融入人類社會——1999年上映的科幻片《機器管家》,向人們展示出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生活,片中智慧又溫情的機器人,如今正加速走進現實。
印奇感慨:“技術變革一定會滾滾向前,無論你加入還是不加入。如果在核心技術上無法引領,中國的AI企業就會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失去自己的位置。”
在技術探索的道路上,他與曠視并不孤獨。
2014年,大學時曾在號稱“計算機界奧林匹克大賽”的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得世界冠軍的戴文淵,與導師楊強教授成立第四范式。2016年,與印奇同樣畢業于“姚班”、因超群編程能力而被清華學子稱為“樓教主”的樓天城與彭軍成立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同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兩兄弟陳天石、陳云霽創辦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
印奇、陳天石、樓天城、戴文淵……在北京,新生代創業者和企業家嶄露頭角,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科技浪潮,也以北京為圓心向全國席卷。目前,聚集了全國近三成人工智能企業的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AI第一城”。
硬科技的創新螺旋所觸及的不止于人工智能。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觀察到,在新材料、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精準醫療等高科技與前沿技術領域,技術創業者大量涌現,一批具有極高技術競爭力與廣泛市場應用前景的創業企業強勢崛起。在探尋科技前沿奧秘的道路上,新生代創業者將有越來越多的同行人。
北京成為AI第一城
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擁有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048家,占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總量的29%,位列全國第一,已誕生30余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
我國已有24家企業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其中10家企業總部在北京。
北京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人才超4萬人,占全國的60%;人工智能論文發表量居全國第一;在專利授權數量全球排名前100的機構中,北京總部機構30家。
醫藥健康、信息技術兩大產業在人工智能平臺技術的交叉融合之下,正成為北京高精尖經濟“雙引擎”。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行業相關產值規模估算約2270億元。
硬科技寫入五年規劃
2021年3月12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其中特別提到,要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
2021年11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也提出,深入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引導早期投資、硬科技投資和長期投資;支持市場化、專業化硬科技孵化器發展,推動科技成果開展驗證、熟化,快速實現轉化和產業化。
硬科技是指需要長期研發投入,具有較高技術門檻,難以被復制和模仿,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硬科技處于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具有高知識產權壁壘、高資本投入、高信息密集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控制力等特點,是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目前硬科技的代表性領域包括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
在北京尋找“創造風口”的人
“時間軸向回拉,我們自己也大吃一驚。這些我們在八九年前投資的企業,不正屬于當下最受關注的高精尖領域嗎?”在北京國貿的辦公室內,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言談中透出一絲自豪。
對王強有所了解的人,很難不為他的一次次成功“跨界”而驚嘆。北京大學藝術團第一任團長、北大英語系教師、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碩士、貝爾傳訊研究所工程師……經歷這一連串身份轉換后,1996年,王強回國與俞敏洪、徐小平共同創業,三人被稱為新東方的“三駕馬車”。
“保持你最初對世界的好奇感,這樣的好奇感會讓你在進入任何領域時,都擁有強大的激情與動力。”王強說。
2006年9月,新東方登陸紐交所,王強和徐小平也在幾年后退出新東方,開始尋覓新的人生方向。考察了國際投資生態后,二人意識到,以硅谷為代表的科技產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和機構,是他們將創意與科技的火苗變成熊熊大火,造就了一個個科技產業史上的奇跡。
“做給創業者送去第一筆錢的人!”2011年,王強與老搭檔聯合紅杉資本,在北京創辦真格基金。當時,天使投資在國內還遠未形成氣候,真格也成為中國最早的天使投資基金。
早年在海外留學及從事留學教育的經驗,讓王強和徐小平對于留學生群體十分熟悉。2012年,在兩人的力邀之下,承擔谷歌眼鏡早期核心研發工作的趙勇回國,并在第二年帶著真格的天使投資正式創業,創辦了人工智能企業格靈深瞳。9年后,格靈深瞳一躍成為我國科創板首家人工智能上市企業。
不只一個趙勇。有連續創業經驗的“老司機”、充滿創造力的“小天才”、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有大公司重要業務帶隊經驗的“操盤手”……真格一直在尋覓優秀人才。
投企業,關鍵在投人。“在風口誕生之前,去尋找創造風口的人,這才是關鍵,而不是尋找、追逐風口和風口上的人。”王強說,尋找到足夠優秀的人才,基于這些人才對市場、現實和未來的敏銳捕捉去開創風口,成為真格重要的投資理念。
尋找“創造風口”的人,真格的大本營無疑在北京。格靈深瞳、地平線、愛筆智能、馭勢科技、Momenta、青藤云安全、出門問問……12年時間里,真格會見了10萬多個創業團隊,投資了800余家初創企業,其中400多家都在北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科技天使”為定位,真格投中了35家獨角獸企業。
在北京這座全國創新創業的中心生活、工作了數十年后,王強對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著誠摯的期盼。他認為,北京高校薈萃、科研機構遍布,如果能利用國際化與文化中心等優勢凝聚全世界最有創造力的人才,營造對企業家友善的環境,堅定不移地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集聚在北京創新創業,“我相信,它的明天會無比燦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