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楊大研
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畢重偉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鮑春雷
(資料圖)
4月13日下午,在新京報社、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職引未來——助推高質量引智引才”上,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楊大研、北京市朝陽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畢重偉、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鮑春雷,就如何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分享了觀點。
楊大研 四大舉措促高校畢業生就業
楊大研表示,中心把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強化困難畢業生幫扶,牢牢把握“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千方百計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楊大研介紹,中心的促就業舉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強化資源聯動促就業。2022年,中心在“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基礎上,升級建成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為畢業生提供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一站式不斷線就業服務,為用人單位提供崗位信息發布、簡歷篩選、面試通知、網上簽約等全周期招聘服務。“我們面向2023屆畢業生已提供1400多萬個崗位。今年,中心計劃舉辦100場網上專場招聘,目前已舉辦59場專場招聘活動,提供崗位366萬個。”楊大研介紹。
二是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強化能力提升促就業。中心不斷打造“互聯網+就業”的指導服務新模式,2020年至今累計推出137期“互聯網+就業指導”公益直播課,累計收看4億多人次,幫助畢業生明確職業定位、提升求職實戰能力。
此外,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培訓,開發新培訓課程,不斷提升就業創業教師專業化水平。持續加強就業指導專業化建設,面向全國打造就業創業金課、高校職業生涯咨詢特色工作室,出版百余本就業創業特色教材。
三是加強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強化精準幫扶促就業。2021年以來,中心配合教育部學生司實施宏志助航計劃,重點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幫扶。聚焦行業職業核心技能,研發線下培訓課程、線上培訓課程平臺。加強宏志助航骨干師資和儲備師資培訓,在多省市舉辦師資培訓班,支撐各培訓基地加強高水平培訓團隊建設。組織部分省份、高校和大中型企業開展幫扶對接,對困難畢業生“一對一”幫扶,每人提供3-5個就業崗位。
四是加強就業育人供需對接,強化校企協同促就業。自2021年起,中心配合教育部學生司開展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用人單位與高校將圍繞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定向人才培養培訓、人力資源提升、重點領域校企合作等四個方面開展深入交流。
畢重偉 打好“組合拳”真金白銀促就業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共同研討就業工作,謀劃思路,交流經驗,非常必要,正當其時。”畢重偉說道。
論壇上,畢重偉分享了朝陽區在就業工作中的實踐、創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畢重偉介紹,近年來,朝陽區依托兩區建設等有利契機,已經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支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多元化產業格局,第三產業占比高達93.1%,目前全區從業人員達到228萬人,在全市居首,占比超過1/5。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日益優化。
“以加強政策供給為引領,打好就業優先‘組合拳’。”畢重偉說,近年來,朝陽區出臺了一系列穩就業、促就業政策,區級財政投入連續十年超億元,用真金白銀保障和促進就業。目前已經形成了涵蓋促進就業、穩定就業、支持創業、強化技能培訓等相關內容在內的具有本區特色的健全的就業政策體系。
畢重偉介紹,朝陽區還以強化引才育才為支撐,構筑人才聚集“新高地”。在事業單位專業人才方面,著眼于專業型人才在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實施“云梯”工程培養計劃,推動教科文衛等公益事業向高端價值鏈躍升。同時,朝陽區注重人才隊伍結構優化,加大年輕人才儲備力度,面向優秀高校畢業生量身打造引賢計劃,匯集商務、科技等重點領域的優質崗位和進京落戶、人才培養等配套保障政策。“在2022年聘用人員中,碩士研究生、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生占比分別達到81%、72%。2023年我們的引賢計劃剛剛結束報名,報名人數達到3600名。”畢重偉說。
此外,朝陽區還打造了“展翼未來、才子朝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品牌,創新推出直播帶崗、名企進校園、就業指導云學講等形式,三年來累計吸引1.28萬家企業參加,覆蓋全國高校畢業生605萬人次。
畢重偉提到,人力資源服務業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對于改善就業結構性矛盾、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他介紹,朝陽園區實施了全國首個地方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分類分級評價辦法,根據機構評價等級,從資金補貼、政策優惠、品牌推廣等方面給予支持,全面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我們力爭到2025年,區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突破2000家,營收突破1500億元,進出口貿易額達100億元,稅收貢獻超過70億元,上市機構總數達到5家。”
鮑春雷 數字生態為青年就業創業帶來新機遇
論壇上,鮑春雷認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青年人帶來了很多新的就業機會。
鮑春雷表示,青年就業問題十分重要,不僅關系到個人成長,而且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去年我國16到24歲青年群體的失業率出現了攀高的情況,另外受教育年限延長、進入勞動力市場時間延后等因素影響,就業人口規模和占比也不斷下降。
他認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數字生態的不斷優化,給青年群體帶來了很多新的機會。
數字經濟對勞動世界的影響表現為“五新”:一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帶來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二是價值創造模式跟以往相比發生了新的變化;三是出現新的就業資源配置方式,從固定、封閉變得開放、分散;四是形成新的工作機制,任務中心化特征更加明顯;五是出現了很多新的就業模式和新的就業形態。
鮑春雷指出,這些新變化也給青年就業帶來了新的機會。一是通過數字經濟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帶動新就業崗位、新就業形態快速增長,擴大就業容量。
二是數字平臺形成的數字生態,吸引了很多勞動者進入。例如,微信平臺依托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等,產生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其中35歲以下青年人占到了56.8%,小程序開發領域70%以上的都是青年人,來自廣州的95后年輕人溫雪貴通過自學小程序開發,從一名流水線工人,變成了一家軟件公司員工。
三是暢通就業渠道,提升了青年就業匹配效率。
四是數字技術降低了就業門檻,拓展了青年就業的惠及范圍,就業更具包容性。
鮑春雷表示,近些年來,年輕人從事自由職業的比例在不斷增長。通過對微信生態的調查發現,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相對靈活是青年人擇業的主要原因,還有就是更能發揮年輕人的專長,這是數字生態的優勢。
他表示,數字生態營造了良好環境,青年創新創業更加活躍。在鮑春雷看來,創業者可以在線上或平臺支持下獲得傳統線下難以獲得的信息、市場和資金等,能夠更為廣泛、高效地從其他社會節點獲取訂單、拓展市場、對接資源,從而為勞動力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和高效率配置提供了新動能。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