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國際健康壽命研究組織核心組成員、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
【資料圖】
漸凍癥抗爭者、愛斯康醫療科技董事長、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
來自醫療界、業界、數據安全領域的四位專家共探數字醫療的發展和落地。
4月13日,在新京報社、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醫療衛生:提升醫療衛生品質,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國際健康壽命研究組織核心組成員、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漸凍癥抗爭者、愛斯康醫療科技董事長、京東集團原副總裁蔡磊,圍繞“健康中國建設公共衛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人口老齡化給公共衛生體系的挑戰”“罕見病的困境與希望”話題做主旨演講。
吳尊友:
從世衛數據來看,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經趨于結束
圍繞“健康中國建設公共衛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吳尊友首先回顧20年來歷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從2003年“非典”,2008年的腸道病毒EV71,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2019年底/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疫情。
“20年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學到很多,也發現一些不足。”吳尊友表示,無論是從大頭娃娃劣質奶粉事件,還是兒童感染腸道病毒EV71,或者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發現,我們認識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窗口在醫院。醫院是未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現的窗口和哨點,所以醫防結合非常重要。如今,疾病控制體系改革已完成行政框架的構建,下一步技術框架如何支撐疾病控制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做好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的全面規劃。
“在過去兩三年,老百姓問得最多的就是新冠已經變成類似于流感了,病死率已經很低了,為什么還不放開?”吳尊友說,可能大家知道:衡量一種傳染病的嚴重程度,死亡是一個重要指標,而“死亡”也分絕對數和相對數,相對數又有死亡率和病死率兩個指標。“不能簡單地看病死率的數值大小。”吳尊友說。同樣是病死率這樣一個概念,其含義在不同的傳染病是不一樣的,比如狂犬病的病死率是百分之百,不管是哪里都是這樣。新冠的病死率,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人口、不同的疫情規模”差異很大。
吳尊友認為,死亡風險實際上是感染以后才有可能面對的危險。如果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大家就都不感染;感染的風險就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因為感染而造成死亡了。也就是說,如果疫情感染的人數很多,雖然病死率很低,但造成的死亡人數規模也可能很大。所以,疫情規模對于死亡的數量和對判斷疫情是否嚴重起著決定性作用。
從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公布的全球疫情數據來看,新冠全球大流行已經趨于結束,“新冠的發病和死亡對人類的威脅已經不再那么嚴重”,吳尊友說。
喬曉春:
健康壽命更重要,改革公衛體制,追趕老齡化速度
喬曉春指出,老齡化會導致疾病的規模甚至疾病的結構發生巨大且迅速變化,給公共衛生體系帶來挑戰。現在必須未雨綢繆,改革體制,特別是公共衛生體制,追趕老齡化的速度。
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被稱為人口老齡化,這是人口轉變帶來的必然結果。預計到2070年,65歲的老年人占中國人口比例將超過40%,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是老年人。從另一組數據來看,從1981年的67.88歲到2021年的78.2歲,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在逐年提升。喬曉春指出,“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不健康預期壽命”,其中,平均預期壽命只反映死亡水平,并不涉及存活人口的健康水平,如果單純追求長壽而不提高健康期或健康壽命,那么壽命的增加將伴隨著不健康期的同時增加。發病、失能人數的爆炸式增長,會導致公共衛生體系的調整速度趕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長速度。所以,用平均預期壽命來測量健康并不合適,聯合國推薦用健康預期壽命來反映健康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在1997年世界健康報告中明確強調:“單純壽命的增加而不是生命質量的提高,是沒有價值的,即健康壽命比壽命更重要。”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開始使用健康壽命這一指標來反映各國人口的健康狀況,而不是平均壽命的指標。
“延長壽命靠的是醫院,延長健康要靠自己。前者可以通過市場來實現,后者市場是不管的。”喬曉春表示,人口老齡化行進方向和速度沒法改變,也無法回避。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群的患病結構會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公共衛生體系的調整速度趕不上健康需求的增長速度。“我們能做的是和時間賽跑,必須未雨綢繆,改革體制,特別是公共衛生體制,能否追上老齡化的速度,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喬曉春說。
蔡磊:
最能給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的是,藥物研發突破
蔡磊在2019年年底被確診為漸凍癥,隨著病情的進展,他的雙手完全喪失功能,說話越來越吃力。漸凍癥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預期壽命只有兩到五年,病情持續不可逆,治愈率為零,為世界五大絕癥之首。在該病被人類發現的近200年來,科學依然沒有重大突破,特效藥只能延長生命期兩至三個月,給病人帶來的依然是絕望而不是希望。
“過去倒下1000多萬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顯著有效的治療。患者嚴重依賴護理,但再好的護理也很難維持漸凍癥患者的生命。”蔡磊指出,全球已發現7000多種罕見病,影響著近4億人,其中95%的罕見病依然是無藥可治。最能給罕見病患者帶來希望的是藥物研發的突破,雖然藥物研發困難重重,但罕見病市場潛力巨大,市場化投資價值逐漸突出。
蔡磊表示,罕見病新藥研發周期長達10-15年,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10億美元-30億美元。資金不足、病因不明、診斷與臨床試驗難題、高昂的研發成本以及法規與政策挑戰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有效罕見病藥物的開發非常困難。沒有藥物,醫生難為“無米之炊”。
過去三年,蔡磊建成以漸凍癥患者為中心360度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大數據平臺,組建科研團隊,推動藥物研發進展及搭建臨床前動物實驗基地,建立多條漸凍癥藥物研發管線,設立公益基金和投資基金,建立破冰驛站直播間等商業平臺嘗試為漸凍癥科研提供可持續資金……蔡磊表示,他將與醫生、科學家、科研機構、投資院所、藥物研發企業包括藥品評審部門,一起助力漸凍癥的攻克。
“有些人認為我像堂吉訶德,在做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但這三年來,中國的漸凍癥臨床試驗提速約20倍。希望病痛遭遇者不僅僅考慮自己,而是考慮全世界千千萬萬人都面臨著同樣的絕望。如果我們患者都袖手旁觀,疾病攻克會更加緩慢。”蔡磊說道。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肖隆平
專家圓桌熱議
暢想數字醫療未來十年發展
4月13日,在新京報社、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醫療衛生:提升醫療衛生品質,更好保障生命健康”上,圍繞“數字醫療的暢想與思考”主題,來自醫療界、業界、數據安全領域的四位專家共探數字醫療的發展和落地。
什么是數字醫療?
零氪科技副總裁晁博表示,數字醫療尚沒有一個嚴謹或既定的范疇,學界或產業界的一個觀點認為,在數字醫療之上有一個更大的概念“數字健康”。在新藥研發,包括優化患者體驗、孕育新的醫療產品、優化企業的組織運營,甚至是運營一些新的醫療服務模式,都在發揮作用。
“提到數字醫療,我既是一個用戶,又是一個從業者。”醫聯副總裁陳俊生表示,數字醫療是數字技術和醫療技術的交叉學科研究。第一階段是信息化,改變傳統的就診體驗,將醫院病歷、數據結構化,使其進入電腦;對患者而言,一個較大的變化是實現線上掛號。第二階段是互聯網和互聯網醫院的發生。“最大的一個改變,是突破了在線復診,特別是針對基礎病和慢性病復診的電子處方,把以前所有咨詢、問診變成可以在線去治療。”陳俊生說道。
“數字醫療是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醫療方式。”盈科網絡數據安全合規中心副秘書長、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安全防護分會委員張良表示,在早期階段,數字醫療幾乎等同于電子醫療(eHealth),即信息及通信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隨著近些年來數字技術的突飛猛進,數字醫療=電子醫療+移動醫療+大數據應用和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數字技術。
未來應用場景如何?
國家衛生健康委腫瘤規范制定病理專家薛衛成的主要工作是和病理組織切片打交道,他需要判斷切片中的細胞是良性還是惡性,如何正確判斷,疾病名稱是什么。對于普通女性的宮頸癌細胞學篩查,常常是在數千個正常人當中找出一個患者,而每人份標本中需要觀察成千上萬個細胞,從百萬級的細胞中發現“異常”,猶如“大海撈針”。找出患者,會產生長期的疲勞,也可能會出現情緒的不穩定,造成疏漏。而通過人工智能或數字所形成的產品,則不會存在這種情形。
薛衛成指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護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同樣存在情緒方面的問題。通過AI技術能夠產生很多新型的勞力工人甚至是智能工人,它可能比人做得更好。“數字醫療或AI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但目前的數字醫療,離我心目中的數字醫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薛衛成說道。
“遠程醫療跨越距離和空間的限制,幫助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診療意見指導,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張良說道。
晁博表示,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包括對醫學大數據的整合,基因組學數據、多模態數據的整合,醫療大數據和AI技術已全面應用于包括新藥研發、患者管理等臨床實踐。
如何保證數據安全?
在數字醫療的應用場景當中,會產生海量的數據,而數據安全至關重要,因為其中包含著很多敏感或關鍵的信息,在數字醫療越來越普及化的使用過程當中,該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
張良表示,健康醫療數據具有強個人屬性,含有大量敏感個人信息,屬于高保護級別,應采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健康醫療數據一旦泄露,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張良建議,企業在啟動項目時將合規前置,對網絡安全與數據合規的問題與醫療項目一起,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作為一家醫療機構,特別是做數字醫院的醫療機構,我們不僅遵循行業政策,也針對數據安全制定專門的保護——三級等保。”陳俊生介紹,三級等保的第一層是物理隔離,即機房、數據要備份,防止不可抗力導致的數據丟失;第二層針對醫療健康信息等敏感數據,需要對數字進行加密,要做身份驗證、相應的管理制度等;第三層是針對特別敏感的,甚至和國家安全相關的一些數據,需要遵循國家和公安機關的管理規則,接受非常多的審查和審計工作。
“數據的利用和安全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晁博表示,隨著國家數據局成立,數據將會得到更妥善的管理,圍繞“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讓“數據多跑腿”,讓“患者少跑路”,“互聯互通”將會加快推進。
未來十年是怎樣的?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十年,隨著技術層面的發展,我們的數字醫療可能會是一個怎樣的應用狀態?還需要突破哪些瓶頸?
“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數字的社會中,以后的數字化會更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滲透到各個領域。”薛衛成暢想,未來他會有貼身的數字管家,會知道他哪些地方需要進行調整等,數字管家對于健康的管理,可能比對醫療更重要。
在醫療AI領域,晁博認為,隨著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充分利用,以及ChatGPT為代表的AI技術飛速發展,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我們能夠期待和見證AI加速生物醫藥領域進展的來臨。同時,隨著數字醫療價值的不斷挖掘,晁博期待,未來10年,通過各方攜手和發揮優勢,讓數字醫療的時代更快地惠及民眾。
“我們往往高估了兩到三年的變化,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陳俊生暢想,生物傳感器技術、基因編輯技術、AI技術、3D打印技術、生物接口、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未來十年會有一個躍遷式的發展,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機器人或許可以實現。
張良也提及,如何達到發展與安全、倫理的平衡,是未來數字醫療需要突破的瓶頸。在她的暢想中,未來十年,我們將迎來一個“健康醫療無處不在,健康醫療時時存在”的時代。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