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3月24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年來北京消除受污染用地約490萬平方米,為首都發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設用地。原東方化工廠變身“城市綠肺”,首鋼老工業區轉型奧運場地,成為全國綠色轉型發展典范。
原東方化工廠變身“城市綠肺”
北京市是全國最早開始防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的城市之一,早在2004年就陸續開展了有關治理工作;2016年,國家“土十條”印發實施后,又率先實施了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劃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行分類管理。對復耕復墾的新增耕地,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守好耕地準入安全底線。對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種植結構調整、休耕輪作、優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按照“產出一季、檢測一季”的原則,協同監測食用農產品質量,保障食用農產品安全。
同時,北京把好建設用地“入口關”,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督促名錄內單位依法完成隱患排查、自行監測等工作;創新開展7000余家關停企業原址用地篩查,及時將騰退土地納入監管范圍。把好建設用地“出口關”,實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近年來消除受污染用地約490萬平方米。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鄭磊舉例,1978年,東方化工廠建成后,曾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時期。但是,長期生產活動,導致廠區內土壤“傷痕累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整體建設過程中將東方化工廠原址納入其中,將土壤污染綠色管控與園林造景緊密融合。通過實施“生態阻隔、生態恢復、綠色評估”措施,打出綠色管控“組合拳”,還創新提出“生態保育核”概念,動植物、微生物在沒有人為活動干擾的“生態保育核”內自由生長,加速土壤生態功能恢復,促進污染物自然衰減。這些措施破解了傳統修復方式導致修復后土壤“活性”不足、生態功能喪失的難題,也緩解了短期內高昂的治理資金壓力。
“成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污染風險可控,監測表明環境空氣達標,地下水污染物未發生明顯擴散。”鄭磊說,二是生態恢復顯著,動物棲息生態環境明顯向好,鳥類品種和數量大幅增加。
今年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配套政策標準
今年,北京將加強污染源頭防控。以“田長制”為抓手,加強耕地保護,推進農業綠色防控,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促進耕地土壤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林長制”為抓手,保護園地、林地土壤資源,推進園林綠化用地農藥、化肥用量控制,保障產出食用農產品質量。控工業污染“增量”,推進工業園區土壤環境管理,開展重點行業隱患排查試點示范。
《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今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北京市首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法規,夯實了全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基礎。北京將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配套政策標準,研究編制農用地有關調查評估,工業園區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建設用地遙感監測等指南。
新京報記者 張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