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推動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河北經貿大學研究員、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二市是我國科技智力資源最為密集豐富的區域,但受到空間所限,需要廣闊的腹地。河北省毗鄰京津,擁有相對充裕的土地和人力資源、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相對廣闊的產業化空間,但創新資源短缺、創新能力薄弱。將京津的研發能力與河北省的加工制造優勢、低成本配套優勢有機結合,打造以“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為核心內容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是優化配置京津冀創新資源、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的可行路徑。
《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案(2022-2025年)》日前印發。武義青表示,這是構筑京津冀區域創新系統的有力舉措,有望將京南產業園區建成承接京津高端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和首選區,也使得京津冀成長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第三極”擁有了高度的可能性。
當前,制約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一個現實問題在于,京津的高精尖成果與河北承接能力之間的梯度過大,河北省的創新吸納能力較弱,存在著因差距太大而“接不住”問題。武義青認為,為跨越“知識鴻溝”,河北還需要在服務體系和載體建設兩方面著力。科研服務體系方面,建議由政府牽線搭橋,組織京津的科研項目及技術研發、技術交易、技術轉移、成果孵化、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服務機構向河北(雄安新區)疏解,形成產業創新綜合體,搭建科技服務超市,盡快解決成果轉化鏈條中的“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堵點問題,加快知識擴散的效率和效能。載體建設方面,筑牢一批標志性、有影響力的戰略性、功能型平臺,比如國家自由貿易區、國家級新區,大力實施高新區增比進位工程,建設一批中試熟化基地,讓京津項目在河北引進來、留得住、發展好。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