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一中院3月31日新聞發布會獲悉,近五年該院審理涉老年人詐騙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態勢,犯罪數額亦有大幅增長,而涉養生保健領域案件占到“騙老案”的42.5%。在此,法院針對老年人防范詐騙提出三項建議。
小禮品+假專家+飲料充特效藥 騙取百余人近百萬元
被告人張某等十余人在石景山、豐臺等地引誘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免費健康咨詢”活動,假冒“知名醫院專家”現場看病、開藥,將“百邦牌天元膠囊”、“百邦牌銀杏丹葛膠囊”當做“特效藥”賣給被害人,騙取百余名被害人90余萬元。一中院認定張某等人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對其判處有期徒刑3年至7年不等,并處罰金。
刑二庭庭長江偉解析騙術:業務員通過發傳單或打電話聯系老人,以領取禮品或健康補貼的名義引誘老人參加“健康講座”。講座當天,假醫療專家謊稱售賣產品為可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等的特效藥,其實際成分僅為淀粉、果汁、水等,并無任何治療效果。
遇老人忘帶錢,業務員“幫忙送貨上門”,實為跟老人回家取錢。詐騙人員眾多,專門針對十分關注養生保健的老年人群體實施詐騙,分工明確,利用老人渴望關懷的情感需求,以言語上的關心騙取信任,使老人心甘情愿掏錢。
近期部分案件曝光后,有詐騙分子繼續聯系告知曾買保健品的老人,其保健品涉嫌欺詐違規,故辦理退費,并以退費需交納部分手續費等為名,再次騙錢。這些詐騙分子處心積慮不斷設陷阱騙老人,毫無底線。
“騙老案”數量呈逐年上升態勢 42.5%涉養生保健領域
數據顯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一中院審理詐騙案532件,涉詐騙老年人案件40件,占7.5%。詐騙老年人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態勢。2017至2018年審理此類案件詐騙數額多在100萬元以下;2019年起,案件數量及犯罪數額均有大幅增長,部分案件詐騙數額在500萬元以上。
近五年來,該院審理的“騙老案”涉及領域包括養生保健、投資理財、文物收藏等。其中,涉及養生保健領域的案件占42.5%。其中大多數案件是向老年人高價售賣三無保健品,或以幫忙辦理保健品退費的名義行騙,還有的虛構老年人有疾病的事實,推銷昂貴的養生服務項目,騙取老年人錢款。
絕大多數“騙老案”數額在數十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犯罪數額超500萬元的占比達20%。而案發時錢款已被犯罪分子揮霍或隱匿,追贓挽損困難。
建議:加強自身防范+從嚴懲處犯罪+多部門“反詐安全墻”
北京一中院副院長馬來客表示,這類案件被告人多利用老年人關注的養老、保健等事項實施詐騙。老年人群體往往防騙意識不強,證據留存意識不足,難以維權。針對此類犯罪,一中院依法“從嚴懲處”犯罪,關注老年人權益保護;同時強化司法宣傳,聯合社區開展防詐騙講座等,織就防騙“安全網”,最大限度發揮司法審判的社會效果。
該院副院長譚勁松介紹,“騙老案”詐騙事由多樣化,但主要集中在養生保健領域;犯罪手段專業化;被害人眾多,犯罪數額大,追贓挽損難。對此,建議老年人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防范意識,勿輕易泄露個人信息,勿輕信推銷,遇無法辨別真偽的情況及時向家人或有關部門求助,并保存轉賬記錄、收據、對方身份信息等證據。老人的子女、家屬亦應日常關愛老人,進行風險提醒。
此外,該院建議多機關通力協作,圍筑反詐安全墻。司法機關加強打擊售賣老年人信息等黑灰產業鏈,嚴懲侵犯老年人信息的行為;各級行政機關對保健食品、電信、金融等行業強化監管,整治行業內不規范行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