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為迎接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成立太極文化協會,院長鮑新中教授擔任會長,組織全體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習練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學習民族文化。該校女教師、陳氏太極拳傳人陳俊榮博士擔任教練,不僅帶領教師們練拳,還帶領教師們“煉心”。
自從2020年12月,我國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太極拳也進入北京高校校園,成為師生員工鍛煉身體的一種文化體育新時尚。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奧會又將在北京舉辦。為弘揚國粹、迎接冬奧會,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全體教師自發組織起來,利用業余時間集體學習太極拳,強身健體,傳承民族文化基因。
“經過這一學期的業余時間傳授,現在第一批學習的老師學到40多招了。”陳氏太極拳傳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太極文化協會副會長陳俊榮博士介紹說,通過這一運動幫助老師們找到適合的運動方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心平氣和,實現經絡疏通,保持身心健康。
太極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據陳俊榮介紹,太極拳將太極文化和武術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動方法,不但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而且具有哲學的內涵、音樂的韻律、詩歌的意境。該協會將定期舉辦太極文化培訓、交流、表演等活動。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并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太極拳對于習練者的性別、年齡、體質、職業、民族沒有限制,通過習練太極拳,人們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學拳明理”,太極拳所蘊含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豐富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認知;其松柔圓活與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師重道、學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涵養著人們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在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促進身心健康、推動人與人和諧共處、增強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太極拳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