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峰(左)在現場指導、教學。
(相關資料圖)
“來來來,開始上課了!制作過程中,大家要注意邊口內折,對整齊,線腳要均衡。”
午飯一過,奉化區西塢街道雷山村的婦女趕往“喜曼藍富”非遺共富工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劍峰一襲藍衣,站在門口等候大家,手上拿著新印染的藍布。她總愛往村里跑,來給婦女們培訓藍印花布的印染、制作、設計等課程。
現場,同做手工的雷山村婦女主任楊雪糯告訴記者:“自去年4月引進藍印花布項目后,村里婦女的錢袋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在“家門口”創業
她過上了城里人羨慕的生活
“清清,今天做得怎么樣?”
清清是“喜曼藍富”非遺共富工坊的常客,也是張劍峰最看重的學員。從一開始連縫紉機都不會用,到現在刺繡、縫線、流蘇制作全過程嫻熟完成,還能運用藍印花布創作各種精美的手包、香囊、掛飾。
除了做手工品,清清還盤下共富工坊的一角開咖啡館,給來往的游客、村民做飲品,生意好時一天能賣20到30杯。
得益于“喜曼藍富”項目的落地,山村婦女也能擁有熱愛的事業。“以前沒有收入,純靠老公給生活費?,F在不一樣了,不僅有收入,而且傳承非遺,很有意義。”清清說,因為手工藝品制作精美,很多城里人甚至慕名而來想跟清清學習,再喝一杯她制作的手工咖啡。而這也成為她努力鉆研的動力。
“我們村山美水美,工作時間可以自由調配,離家又近,很多城里人都羨慕我?!鼻迩遄院赖卣f。
這塊藍印花布讓閑散勞動力“動”起來
張劍峰,土生土長的奉化人,13歲跟著母親學習染布,畢業后一直從事布藝設計相關的研究和工作。2016年,她想做傳統藍印花布,于是前往云南大理、貴州黔東南等地尋找古老的技藝,最終師承國家級藍印花布傳承人吳元新。
“學成以后,我一直在尋找適合建設傳統手工藝創業基地的村莊,讓藍印花布這項傳統技藝重回大眾視野。“張劍峰說。
奉化區婦聯了解到張劍峰的需求,對接正在開展來料加工的雷山村,成立了“喜曼藍富”工作室。
“開第一期培訓課的時候,來參加的人很少?!表椖柯涞貢r“水土不服”,張劍峰并不氣餒,她帶著藍印花布的設計品,跟村婦女主任楊雪糯走進村民家里科普、宣傳藍印花布。
“沒想到,這種過時的土布經過設計,能做出既好看、又好賣的東西?!弊钤缂尤牍哺还し坏内w紅玉很意外,藝術感的設計賦予了藍印花布新的生命,同時,喜曼工作室的高附加值模式也吸引越來越多村民加入。
“非遺想要傳承,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要融入生活,轉化成人們生活中的產品。”張劍峰說道,工作室“非遺+來料加工”不僅僅是單純的手工操作,她還鼓勵婦女結合自己的手藝,用藍印花布創造、設計日常生活用品。不僅能傳播優秀的非遺技藝,在增加婦女們收入的同時,激發對自身手工技能的自信,使她們更加積極投入到技能致富、文化興村和產業強村的道路上來。
目前,該工坊已帶動村里30余位女性開展來料加工制作,人均增收近3000元;帶動10批次2000余人次入村開展非遺研學體驗,顯著提升當地鄉村游熱度。
這些巾幗共富陣地讓女性發揮“無限可能”
“喜曼藍富”工作室是奉化區婦聯今年重點打造的“七彩巧婦”共富工坊項目。
“為了更好地推廣喜曼藍富,我們將與當地女企業家對接,聯動企業資源為藍印花布文創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提供幫助,進一步拓展藍印花布文創產品的銷路,持續穩定工作室來料加工業務。”奉化區婦聯負責人介紹,同時,利用“七彩巧婦”視頻號廣泛推廣藍印花布非遺和產品制作工藝,推動文創產品線上銷售,不斷構建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為藍印花布共富項目的持續發展搭建廣闊平臺。
去年開始,奉化區婦聯在西塢街道“金峨、雷山、蔣家池頭、稅務場、余家壩”金溪五村片區開展巾幗共富示范帶創建,打造共富工坊,開展來料加工,提升婦女創業技能;金峨村吸引青年返鄉創業,云頂咖啡掌柜黃琴、金峨谷露營基地掌柜吳少馳都是當地的網紅店主;余家壩村推出“余米香”品牌,組織婦女制作本地美食,發揮美食達人在制作、技藝傳承方面的作用,傳播鄉村好味道;稅務場村挖掘本地花木種植女能手,帶動村民花卉銷售,解決很多人的就業難題……
寧波晚報記者林微微
通訊員王淑冕 胡青藍 文/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