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南通,近期連續觀測到東方白鸛在田間覓食嬉戲,在電力鐵塔上筑巢安家、撫育雛鳥,勾勒出生態優美、人鳥和諧的美麗畫卷。
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為鸛形目鸛科的鳥類,屬于大型涉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8年 3.1版)認定的全球性瀕危(EN)物種,在我國已被列入2021年2月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鳥界大熊貓”。
東方白鸛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被看作濕地環境質量優劣的標示,有濕地生態環境“指示物種”之稱。喜歡在高大喬木或建筑物上筑巢,巢距地高度視環境、樹高而不同,通常在3米至17米高。巢多選擇在沒有干擾或干擾較小、食物豐富,而又有稀疏樹木或小塊叢林的開闊草原和農田沼澤地帶。有時也選擇在距水域、沼澤等取食地數公里至10余公里遠的林帶。一些輸電鐵塔成了東方白鸛的筑巢優選地。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東方白鸛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畫面蔚為壯觀。
江蘇“一山兩水七分田”,資源稟賦優越,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多種候鳥遷徙通道的密集交匯區和眾多珍稀瀕危鳥類遷徙的理想驛站。但山地林地面積小、清水涵養能力弱,且地處長江、淮河流域最末梢,生態家底并不厚實,加之人類高強度開發積累了不少矛盾,鳥類生存環境曾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
近年來,鳥類的身影在江蘇的田間地頭、城市公園和產業園區等不斷增多,其中東方白鸛、黑臉琵鷺、中華鳳頭燕鷗等珍稀瀕危鳥類頻繁現身;白鷺、鸻鷸等分布區不斷擴大。這些對生態環境變化敏感的指示物種到來,是江蘇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江蘇全省觀測到生物物種數已經增加到6903種,其中陸生維管束植物1999種,陸生脊椎動物449種,水生生物2537種,昆蟲1918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提升。下一步,江蘇將按照“一橫兩縱+”格局(“一橫”為沿長江區域,“兩縱”為沿大運河、沿海區域,“+”為低山丘陵區域),加快推動省級觀測網絡建設,廣泛應用環境DNA、AI識別、衛星遙感等新技術,實現對生態系統質量高精度、全方位、長周期的監測,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蘇生態故事。(通訊員 蘇小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曹盧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