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張厚堂起訴新華社退休記者湯計名譽侵權一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人民法院立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起“名譽侵權”案,得追溯到多年以前。2021年,湯計被曝出利用個人影響力,幫助商人“平事”,并受贈了一套250多平方米的洋房。
湯計,曾是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編委,也是截至2015年新華社建社85年來第一個“榮立個人一等功”的記者,先后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十大‘正義人物’”等稱號。
從新華社退休后,湯計又創辦了微信公眾號“湯計典頻”,繼續“發光發熱”,在內蒙古頗具影響力。
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間,湯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湯計典頻”(現已更名為“滿子典頻”)連續發布6篇文章。
文章的內容,涉及內蒙古宏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內蒙古宏泰”)與其他股東間的一樁股權糾紛案,內蒙古宏泰則在相關訴訟中敗訴。
從判決書等司法材料來看,這是一樁并不復雜的股權糾紛案件。
2019年,內蒙古宏泰被股東張宇起訴了。張宇說,2018年4月,另一名股東蘇茂元將其持有的內蒙古宏泰1040萬元股權(持股比例為18.72%),轉讓給了她,雙方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
協議生效后,張宇的股權由之前的13.5%,變成32.22%;但內蒙古宏泰一直拒絕為張宇辦理股權變更登記,理由是“沒看到協議和憑證,不認可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
法律事實如此清晰的情況下,內蒙古宏泰自然一敗再敗。
但在內蒙古宏泰敗訴后,新華社退休記者湯計的身影,開始頻繁出現。
“排外欺生,法治不彰”“執法者裝睡打鼾”“法院還能守護最后一道公正防線嗎”……湯計在其發布的文章里,使用了大量個人情緒強烈的措辭,為內蒙古宏泰“大聲疾呼”,公開指責判決內蒙古宏泰敗訴的各級司法機關。
已經花甲之年的湯計,為何如此積極介入這樁經濟糾紛案件?
網絡流傳的一份《財務審計報告》,披露了湯計女兒湯苜獲得一套250多平洋房的情況;根據內蒙古宏泰一名高管的說法,這套洋房,是由內蒙古宏泰出資,湯計未出分毫。
贏了官司卻惹來“輿論質疑”,張宇等股東不堪其擾,從2021年初起便開始向內蒙古公安廳、內蒙古紀委等對湯計等人進行實名舉報。
這些舉報材料稱,湯計除了在線上通過“湯計典頻”發布多篇“扭曲事實”的文章、給不遂其意的司法機關“扣帽子”外,還在線下親自跑到警局,給公安機關施壓。
例如,舉報材料稱,湯計帶著山西朔州商人殷培智去呼和浩特市公安經偵報案,誣稱張宇父母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司資產;經公安長達半年的調查取證,認為不屬實未予立案。
又如,舉報材料還稱,2020年底,湯計帶著殷培智前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公安局經偵舉報,稱“張宇、蘇茂元股權轉讓案是虛假訴訟”,要求公安機關抓捕所謂“涉案人員”。
2021年12月,《財經》雜志資深編輯李廷禎在其微信公眾號“鵜鶘說”發表了數篇文章,披露湯計受贈了一套價值159萬余元的洋房,位于呼和浩特市恒大翡翠華庭小區首期14棟。
文章展示了的《財務審核報告》顯示,這套洋房是由湯計女兒湯苜于2018年5月20日簽約,已付全款。
對此,2021年12月6日,湯計在其個人微博公開回應稱,“原新華社記者湯計遭遇誣陷圍攻。”
湯計稱,從2021年12月1日開始,“鵜鶘說”對其進行了連續抹黑攻擊,“大概就是我歷年來為無數蒙冤者受屈者發聲吶喊的代價。”湯計還稱,已請求黨組織與紀檢部門調查,以及自己“經得起考驗!”和“會采取法律行動維權!”
2023年2月,張宇收到了內蒙古高院的終審判決書,湯計一直“聲援”的內蒙古宏泰又敗訴了。
這起延宕多年的案件,有了最終結論。重新回味湯計當年連續發文“法院還能守護最后一道公正防線嗎”的強力質疑聲,未免令人唏噓。
而湯計被曝“受賄洋房后寫文章幫商人平事”的事情,并未就此落下帷幕。
2023年6月,張宇的父親張厚堂以“名譽侵權”為由,將湯計起訴至法院。
張厚堂在民事起訴書中說,湯計在發布于“滿子典頻”的一系列文章中,用“布局挖坑”“偽造證據”“鋌而走險”“謀財者”“竊取”等侮辱性語言,對其進行誹謗,捏造了“在政府及公檢法部門有后臺”“伙同會計師事務所騙走公司賬本”等。
張厚堂說,上述文章發布、蔓延后,對其品德、聲望等人格方面的負面評價洶涌如潮,嚴重損害了其名譽權。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和施暴場所,湯計作為傳媒界的功勛人員,本應加倍珍惜黨和政府給予其的各種崇高榮譽,更應比普通公眾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嚴。”
張厚堂在起訴書中說,遺憾的是,湯計卻在利益驅使下,插手原告公司股東之間糾紛,無視多份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確定的事實,公然利用其實際控制的公司和身份影響力,在微信公眾號上連續發表多篇文章,大肆捏造或歪曲多起事實并大量使用侮辱性語言對原告名譽進行貶損,以達到其通過網絡輿情影響司法裁判的最終目的。
針對被起訴、索賠一事,2023年6月19日,筆者在一微信群中詢問湯計。
當晚,湯計在群里轉發了一篇“滿子典頻”刊發于2021年3月8日的文章《院長成了案件掮客,法院還能守護最后一道公正防線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