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新聞就是看通報,所謂發布會就是讀通報,媒體搞傳播就是發通報。”
這是今天中午聽完北京長峰醫院火災事故發布會之后,一名媒體同仁在個人朋友圈寫下的一段感慨,其實,概括起來還不用這么麻煩,“一張紙”三個字足以。
發生于昨天中午的火災,我們直到昨晚才知道,后知后覺的媒體連夜為我們挖掘了不少背景資料,但核心事實一無所獲,直到臨近事發之后24小時的這場發布會,我們才知道,事故遇難人數已經從截至昨晚6時的21人,上升到了今晨9點的29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入院治療患者依然高達39人且存在危重3人、重癥18人的背景下,對照北京方面嚴卡時間節點的通報方式,不知道這場火災的殞命者還會不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我們連上午9點到發布會召開這3個多小時的情況都不了解。
之所以特別注意北京發布會通報的時間節點,是為了解開疑問。昨晚通報稱“15時30分,現場救援工作結束,共疏散轉移患者71人”,而到了今天中午的新聞發布會通報,卻成了“共轉運傷員71名”以及“共疏散轉移患者、醫護人員及家屬142人”,而時間節點依然是“15時30分現場搜救行動結束”。
此乃疑問第一點,理論上來說,昨晚接近8小時的準備時間,不該出現疏散人數隔夜翻倍的重大疏漏。昨天通報的患者71人到底是指住院患者還是等同于今天的通報的轉運傷員?不是對數字較真,而是措辭背后的猶疑讓人對通報產生了不信任感。
第二點疑問,對于這次火災的事發原因,北京市消防總隊副總隊長趙洋稱“系醫院住院部內部改造施工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火花引燃現場可燃涂料的揮發物所致”,即便“事故具體原因和損失還在進一步調查之中”,所謂“可燃涂料”四個字也是讓人難以捉摸,過往大多數人只聽說過“防火涂料”,“可燃涂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長峰醫院到底多么特殊的應用場景才會專門選用“可燃涂料”?
別的不說,單憑這種“可燃涂料”的揮發物遇到火花就能產生如此嚴重的隱患,真不敢想象,投入使用之后萬一哪個不知情的人抽根煙,這個場所豈不成了“火藥庫”?另外,所謂的“改造施工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火花”,能不能直接描述成更簡潔的“電焊火花”,要知道,公文闡述的第一要義就是簡潔明了,放著容易理解的詞匯不適用,北京這是要豐富祖國文字的表達內涵嗎?
第三點疑問,從昨晚通報到今天中午的發布會,對外透露的信息一直是“4月18日12時57分,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中心接到報警,位于豐臺區靛廠路291號的長峰醫院發生火災”,但起火時間到底是什么時間,以及消防力量抵達現場的時間,卻自始至終沒有提及,一場從接警到撲滅明火耗時36分鐘的救援,現場實際作業的時間是不是該表述清楚?
透過通報我們可以看到,“滅火救援行動中,消防救援人員利用云梯、拉梯、連廊和建筑室外平臺,在建筑外部搭設多條臨時救生通道,同時利用建筑內部疏散樓梯,深入火場,內外結合,快速組織對各樓層各房間開展人員疏散,配合醫護人員對危重病人轉移疏散”,但整個過程中存在不存在耗費時間的環節?至少,應該予以明確,不能讓通報之后還存在多重疑點。
第四點疑問,發布會稱“北京市公安局會同消防等相關部門,連夜開展調查訪問、勘查檢驗等工作”,明確“北京長峰醫院院長王某玲(女,44歲)、副院長汪某(女,37歲)、總務科主任王某陽(男,50歲),施工公司負責人王某峰(男,47歲)、現場施工人員程某君(男,33歲)等12人,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
這些人員除了醫院負責人就是施工負責人以及被“等”字忽略的普通施工人員,他們作為一起責任事故的責任人毫無問題,但問題來了,長峰醫院在消防方面是否存在沒有被職能部門察覺的隱患?或者說,有沒有職能部門為長峰醫院在消防方面進行通融?
畢竟,按照長峰醫院兩個月前發布的嚴格落實火災防控措施來看,牢固樹立“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理念,做到真抓、嚴管、細查,確保消防安全各項制度、規定和措施落到實處,有效防范和化解消防安全風險,堅決杜絕火災事故發生的他們,本不應該出現傷亡如此巨大的火災事故。
第五點疑問,每一次發布會上給遇難者默哀似乎已成慣例,“痛定思痛,舉一反三”也成了固定表態,但不知道從哪一次發布會開始,默哀的對象以“全體”的名義囊括了現場記者,雖說擔負傳播職責的記者向遇難者默哀哪怕出于人道角度也是理所應當,但要知道記者的職責是傳播事實和追問真相,官員默哀是向公眾道歉認錯,相較于默哀,他們更應該做的是記錄和提問。
讀通報的這場北京發布會上,象征性地安排了兩名記者提問,可謂是面面俱到,但記者所提的問題和水準卻不敢讓人恭維,一個提問的是“事故發生之后對患者家屬的安慰情況”,一個提問“消防搜救情況”,這些問題重要但不能直指要害,公眾最希望知道的是消防救援有沒有延誤時間,長峰醫院是不是存在消防隱患,但很可惜,這些提問都沒有。
一場已經導致29人死亡的發布會,出席發布會的人除了一口一個“謝謝”,展露出的不合時宜的虛假客套之外,就是都在小心翼翼地讀一張紙,每一個角色都承擔起了自己的職責,卻又仿佛每一個人都在審時度勢地回避關鍵,不得不說,一場發布會過后留下了無數“疑點”,這是比火災奪走29條生命更讓人悲痛的事情。
一場煙霧足以穿透半個北京城的大火,從通報發布前近8個小時的沉默,再到時隔24小時之后這場仍未厘清要點的發布會,至少,已經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與新聞的距離更遠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