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法這次可能是來真的,我們除開意識形態以及歷史文化不談,學姐就以純粹的利益來分析中法這次交流的結果來分析。
歐洲因為疫情、俄烏戰爭、美元吸血等等問題影響下整個經濟出現了重大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短期內解決經濟問題,長期保持本國經濟增長成為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再談價值觀去支持烏克蘭就有點自欺欺人啦。法國、德國、歐盟都明白這個道理,但這三個群體其實代表的利益其實完全不同,德國和歐盟之間的利益是高度集中和綁定的,法國與歐盟、德國之間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也有重大分歧的地方,關于這點我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德國是整個歐洲工業能力最強的國家,化工產業、汽車產業、電子工業等等方面發展幾乎是壟斷級別,工業制造產業有一個特性,就是技術密集,勞動密集,金融投資大,產業鏈分布廣的特點,這樣的特點也就造成了,德國的產業可以給歐盟其他國家提供就業、稅收、研發、經濟、消費等等強大的帶動力。
歐洲是一個散裝的狀態,可以看成大號的江蘇,德國就是整個歐洲的產業引擎,很多小國只需要討好德國,獲得大眾、寶馬、西門子、巴夫斯等等集團分過去的一個工廠就已經完全夠養活整個國家,或者加入到某個產業鏈里面,就可以躺著賺錢,還可以提供可觀的就業,所以在歐盟里唯德國馬首是瞻,所以歐盟的態度很大一部分就是德國的態度。法國在歐盟里面有點復雜,法國一直追求自主獨立,所以很早就在打造自身的全產業布局,有獨立的武器制造能力,有獨立的汽車工業,有獨立的金融、化工等等產業,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每樣都有,每樣都不強,戴高樂努力了一輩子都沒有團結整個歐洲,將整個歐洲產業以法國工業為準融合起來,反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下,法國很多產業與歐洲其他國家產生了競爭,最典型的就是大眾集團和雪鐵龍集團,西門子和阿爾斯通,這一點我們從高鐵招標,西門子和阿爾斯通競標,汽車引進桑塔納和富康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明白了這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阿爾斯通會被賣掉,除了法國歐美沒有國家希望它存在。
法國產業涉及雖廣,產業鏈卻沒有德國深,很多產業反而依靠德國產業供應鏈,但因追求獨立的情懷不咋聽歐盟話,所以歐洲其他國家也不咋喜歡法國,就好像一個大家族,老大是開公司的,家族大多數業務都是跟著老大混,老二也開著公司,經常搶老大的業務不說,給兄弟們的業務量還不夠老大的一半,所以歐盟向著德國是完全合理的。
法國、德國、歐盟就是這么一個糾結的狀況,隨著中國和德國產生了利益沖突,前面說了德國產業,其中很大的部分是汽車工業,本來新能源寶馬、大眾集團也早早布局了,要發展就發展唄,憑借汽車工業的經驗積累,絲毫不慌,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德國的預料,中美新能源太猛啦,而且中國和美國瘋狂的給新能源補貼,歐盟因為一個補貼問題都討論不出來,一直扯皮,漸漸地就被拉開了差距。汽車工業是德國歐盟的百萬漕工衣食所系,這如果徹底被摧毀是歐洲不可能接受的,三電供應鏈,互聯網通信,半導體通信,各個都是歐洲的死穴,如果沒有意外的情況下肯定競爭不過,但意外發生了,疫情、戰爭、金融吸血三連擊,本來畏縮的市場這一下更難受了,所以立馬撕毀了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決定,要吃飯的嘛。所謂大難臨頭各自飛,既然大家都沒本事,就各走各的路,法國本來汽車工業就競爭不過德國,前面跟著你們喊喊,現在肯定不行啦。明白了這個再看本次的聯合聲明就很有意思了,前面的政治部分就不多做分析了,涉及了軍事、外交等等方面,但重要的是《巴黎協定》等氣候問題,足足4條相關內容,這可不是簡單環保的問題,更是新能源產業的問題,歐洲因為戰爭影響,已經推遲自己的碳中和目標和取消了很多政策了,但法國這次沒有選擇跟,反而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其實這是有跡可循的,馬克龍這次見的中國企業里面有三家,廈鎢新能、文燦股份、中國船舶,這三家企業都和法國簽訂了合作項目,廈鎢主要是鈷酸鋰、三元材料(國內前五)生產鎳氫電池,文燦主要生產汽車鋁合金壓鑄,中國船舶主要做海運,尤其是汽車海運船的制造。
法國企業也沒閑著,雷諾集團是整個歐洲最積極和激進的新能源跟進者,宣布2030年在歐洲完全銷售電動汽車,而且2021年裁了2000多個傳統燃油車職位,新能源部門招聘2500人,2025年至少推出4款純電動車型,雖然雷諾早退出了中國市場,但如果能夠趁著新能源的道,搭上中國的車,是很有機會打敗德國汽車產業得,而且法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法雷奧集在中國快速擴大業務,擁有15家公司,在弄死德國汽車產業這一點目標上,中法擁有絕對的利益一致性。當然新能源不只是只有汽車,還需要配套的電力生產,傳輸,儲存,充電樁等產業布局,所以在中法聲明里,關于國電的合作內容也非常的多,核電和核能領域的技術交流和發展,法國可是核電技術的強國,我國前期核電技術很多都源自法國。當然中國買空客,推進空客天津總裝廠項目,從而促進中國民航飛機制造產業,實現中國產業升級帶動新的高端就業場景,也是我們需要的領域,反正對于空客來說,弄死波音多一個商飛也是兩雄爭霸,沒啥區別。同樣也看到很多人說,我們買空客花了一千多億,法國買船花了幾百億,其實這是不懂航運的說法,我國特種商品海運權一直在外國人手里,如汽車運輸船和LNG能源運輸船。
汽車運輸船是一種特殊的種類,全球80%的市場都是由韓國、日本、歐盟壟斷,而這三個都是汽車出口大國,中國汽車想要出口租一天的費用就高達70萬人民幣,一艘汽車運輸船平均也就運輸6500輛汽車,而且就這你想租還要看人家臉色,如果牽扯到利益沖突,人家都不租給你,可能有人好奇為什么中國不造幾艘,因為這是垂直領域專用的,一艘成本幾億,有那家汽車公司有這錢造,業務量也不支撐自己養的起,所以還不如租呢。LNG運輸船同理,我國天然氣進口也是租用比較多,因為畢竟是能源補充型,沒必要養船隊。但這次不一樣嘍,如果法國有需求兩個國家一起用,那剩下的運費都不可估量,至于為什么法國自己不造,還不是因為阿爾斯通經營困難的時候,第一個賣掉的業務就是造船業務,法國就失去了制造能力。
所以可以看到中法這次的合作領域連貫性很強,產業很明確,政治和軍事也有涉及,全是得罪歐盟和德國的產業,能這么干一定也是很有勇氣和誠意的行為,就看能不能頂住歐洲的壓力了,小馬哥要加油啊。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