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霍啟剛。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要發展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人才是重中之重。3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處獲悉,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將向大會提交建議,聚焦香港文化藝術人才儲備的有關問題。霍啟剛提到,香港《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數目至19間,西九龍文化演藝場館及啟德體育園等場地逐步落成,因此,香港對表演、場地管理、策展、藝術行政等文化藝術人才,特別是中層或初入門的從業人士有著實際需求。而且,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經開放,并計劃在天水圍修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然而香港古物修復領域的課程和實踐機會匱乏,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為此,霍啟剛建議,充分利用內地的資源展開交流合作,以及大灣區建設的開放條件,進一步推進香港的文化人才發展。一是增加內地文化藝術產業交流、實習名額,培養青年文藝人才。自2017年起的每年暑假,由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與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都吸引大量學生報名。建議增加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的規模,比如增加參與的人數、實習次數,并且設置不同范疇的職位,同時讓廣東省開展類似計劃,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參與,加深對文化產業的了解。其次,雖然香港有著不少修讀文化藝術學系的畢業生,但因為市場較小,令他們沒有機會學以致用。內地文化產業近年漸趨成熟,除了政府相關單位外,商業機構也積極參與產業建設,每年舉辦大型的文博會、書博會,可以借此為香港青年提供文化藝術產業的工作機會,讓年輕人從實戰中成長。第三,善用內地文化場地,放寬香港藝團或藝術家駐場表演。內地有著眾多文化場館,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3093個,這是香港最匱乏的資源。霍啟剛建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放寬香港藝團或藝術家在灣區內的文化設施常駐表演。一方面,藝團或藝術家可以為場地提供文化內容,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香港藝團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內地的市場及觀眾喜好,為兩地將來更多合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