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東部國家摩爾多瓦,一批人工智能(AI)診療設備和軟件幾個月前抵達,正通過精準篩查為當地居民降低肺結核傳染率和死亡率。這些設備和軟件,來自一家北京獨角獸企業——推想醫療。
不光會跑,還會飛,神奇的獨角獸,是高科技、高成長、高估值企業的代名詞。這個被風險投資家創造出來的概念,如今不僅是公眾耳熟能詳的熱詞,更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創新能力與創新生態的風向標。
諾獎大師門徒休學追夢
【資料圖】
15歲離開父母到新加坡上高中,26歲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創業,推想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寬,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
“懸壺濟世”的種子,在他年幼時就已經埋下。頭發花白的舅公騎著白馬,帶著簡陋的醫療儀器,奔走于粵西鄉間泥濘小路為村民問診的身影,是他童年的深刻記憶,并無形中影響著他未來的人生抉擇。
2014年底的一天,在美求學多年的陳寬從公寓28層望向窗外的密歇根湖,腦海中一個念頭揮之不去——“我已經在學校里寫了20年的作業,是時候做點對社會真正有價值的事了。”
那一年,AlphaGo還未在圍棋人機大戰中上演碾壓性的勝利,但人工智能的暗流涌動已經讓很多創業者躍躍欲試。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陳寬對計算機科學并不陌生,攻讀經濟和金融雙博士期間,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從海量的數據中挖掘規律,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金融現象。
不想錯過機會的緊迫感,希望用AI改變傳統醫療行業的渴望,最終讓陳寬決定回國追夢。自此,美國華爾街少了一位金融精英,而中國則多了一家立志用AI打破醫療資源的不平衡、造福更多患者的科技公司。
“如果有心里非常想做的事情,你就應該去追逐它。”帶著導師的祝福,陳寬踏上了歸國之路。
創業多舛從啟程時就已顯露冰山一角。當陳寬在芝加哥奧黑爾機場準備登機時,起初約定一起回國創業的朋友們紛紛臨時變卦,一個都沒有出現。
即便如此,孤身上路的陳寬,挑戰不確定未來的決心也沒有絲毫動搖。2015年,在北京濃厚創業氛圍的吸引下,陳寬選擇將公司“安家”在北京,在中關村留創園開始了推想的奔跑之路。
背包創客敲開智能診療大門
在中國,肺癌是惡性腫瘤第一殺手,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全世界肺癌病例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肺癌早期癥狀的隱匿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如何幫助更多醫生練就“火眼金睛”?這是推想在AI醫療賽道的重要切入點。
一個人、一只背包,陳寬在2015年初開啟了“背包創客”的瘋狂節奏。他一連數月在全國各地奔波,尋找對智能診斷技術有興趣的醫院。“你的產品真能幫醫生做診斷嗎?那還要我們這些醫生做什么?”一開始,不少人都把他當成了騙子。
一次,跑了一整天的業務,陳寬獨自一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吃火鍋。他一邊吃,一邊時不時盯著旁邊板凳上的背包,“那里面的電腦是我當時的全部家當,如果它丟了,推想也就丟了。”
連跑四十多家醫院后,陳寬終于說服了第一家合作伙伴——某省級人民醫院。他索性帶著團隊直接租住在醫院外的破舊居民樓里,潛心訓練出了推想第一個可用于CT影像精準識別的AI模型。
資金窘迫,幾乎是所有獨角獸創業之初的生存考驗。推想醫療創業團隊的早期運轉,僅靠陳寬創業前的個人積蓄支撐。2016年,嶄露頭角的推想醫療終于迎來天使輪融資。時至今日,公司已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啟明創投、中關村并購母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
疫情考驗中加速奔跑
充足的資本供給為創業者助力續航,而夢想最終要想照進現實,關鍵還要能自我“造血”。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智能診療等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人類應對這場空前挑戰的重要助力。
疫情之前,推想和武漢同濟醫院正在進行針對肺結節、肺結核的相關科研。新冠肺炎患者大批涌入,發熱門診超負荷運轉,患者交叉感染風險巨大,醫生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患者的數據、信息。
“利用AI產品快速找到潛在的新冠肺炎患者、降低醫生工作壓力、縮短報告解讀周期成為大型醫院的緊迫需求,AI的價值在疫情期間得到了放大。”陳寬回憶。
從2020年除夕夜開始,推想團隊一刻不停地展開針對新冠肺炎的AI產品研發,短短一周就成功應用到武漢戰疫一線,將醫生對患者CT影像的診斷時間由10到15分鐘,縮減至2到3分鐘。隨后,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CT影像結果成為“臨床診斷病例”的判定依據,推想的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隨后陸續進入多家醫院。
借助AI技術,陳寬年少時種下的“懸壺濟世”夢想,照進了基層醫院——僅在福建三明市,通過移動CT加人工智能的方式完成的基層肺癌篩查,就實現了200多例肺癌患者的早期發現。
“想不到,像我們這樣小小的企業,也能獲得北京市級重要科研項目的支持。”推想醫療副總裁陳炳澍回憶。2018年,這家當時成立僅2年多的年輕公司,就獲得了市科委支持的“慢阻肺及肺結節”科研項目支持,項目規模達400萬元。眼下,在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持下,公司已與北京胸科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結對子”,技術產品加速在醫療場景中落地。
近8年磨礪,推想已經成長為一只業務遍布中國、美國、歐洲、日本全球四大醫療市場的AI醫療獨角獸,為近20個國家的1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重大疾病的AI輔助診斷服務。
“推想很幸運,恰好處于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醫療健康產業‘雙發動機’的方向上,踩上了與未來產業方向一致的東風。在這樣的賽道上,會有更多踏實做事、勇于創新的企業起飛。”陳炳澍感慨。
北京成為獨角獸之城
北京是全球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孕育地和集聚地,數量和估值位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三。
截至2021年,北京擁有獨角獸企業102家,比2015年增長150%,持續領跑全國。
2022年,北京新增上市公司61家、累計達780家。小米、京東、美團等36家北京獨角獸近年來陸續上市“畢業”,總市值達3萬億元。
北京新生代獨角獸快速崛起,硬科技獨角獸占比已近五成。在AI輔助藥物研發、人工智能芯片、產業互聯網、商業航天等領域,北京快速涌現出一批成立不超過5年的年輕獨角獸。
北京平均每天就有6.5家企業獲得投資,102家獨角獸累計獲得845只基金超4000億元投資。通過設立科創母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北京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強化耐心資本供給,做好獨角獸企業源頭培育。
呵護奇思妙想 成就獨角獸之城
同時具備成立時間不到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未上市這三大特點,身處朝陽產業并以驚人之勢增長的創新企業,被冠以“獨角獸”之名。
過去十多年,是北京創新潮涌、獨角獸層出不窮的時期。截至2021年,北京擁有獨角獸企業102家,比2015年增長150%,數量和估值均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高速奔跑的獨角獸,正向世界詮釋北京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密碼。
與陳寬類似,逐夢北京的創業者紛至沓來,并瞄準前沿領域大展身手。在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的力邀下,谷歌眼鏡核心研發人員趙勇回國創立格靈深瞳;曾任德國宇航中心實驗室副主任的陳兆芃,回國創立了思靈機器人;卸任獵豹移動總裁后,在互聯網行業廝殺了十余年的徐鳴跨界創立銀河航天,要用上千顆衛星織起一張覆蓋全球的太空互聯網……
“新生代獨角獸快速崛起,硬科技獨角獸占比近五成。”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高科技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徐劍介紹,近幾年,在AI輔助藥物研發、人工智能芯片、產業互聯網、商業航天等領域,北京快速涌現出一批成立不超過5年的年輕獨角獸。
獨角獸的成長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往往要經歷穿越“死亡谷”的考驗。一輪又一輪高強度研發投入、產業化落地道阻且長的煎熬中,接續陪跑的耐心資本為獨角獸們撐起抗擊風險的堅固屏障。
在北京,平均每天就有6.5家企業獲得投資——2022年,投向北京企業的早期投資、VC/PE投資額1616億元,在全國占比17.8%,連續多年領跑各大城市。多年來,北京102家獨角獸累計獲得845只基金超4000億元投資。通過設立科創母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北京帶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強化耐心資本供給,做好獨角獸企業源頭培育。
獨角獸企業,是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作出的選擇,未來的世界頂尖級企業,大多會經歷獨角獸企業這一階段。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宇蕾表示,中關村一系列先行先試改革政策,“敢為人先、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精神,充分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的活力,促進涌現出一批脫胎于高校院所的獨角獸、龍頭企業孵化的獨角獸、資深連續創業者牽頭創辦的獨角獸。本市將積聚力量支持獨角獸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發揮好“政府+聯盟”雙管家機制的優勢,提供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一對一”服務,促進獨角獸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本報記者 孫奇茹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與中國創新時代一同蓬勃生長
知名投資人李開復,又開始籌辦新公司了。
“這是一家由技術愿景驅動,擁有卓越中國工程底蘊的創新企業,在全球范圍號召世界級的人才,加入我們一起打造這個世界級的公司!”今年3月19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通過社交媒體發出一條熱情澎湃的“英雄帖”,他正在親自籌辦新公司,一個打造“AI 2.0”新平臺和AI驅動生產力應用的全球化公司。
“如果說AI 1.0是發明了電,AI 2.0就是電網。”李開復認為,AI 2.0時代的來臨,將帶來巨大的平臺型機會,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會還要大十倍,這也是中國第一次迎來平臺競逐的機會。
2005年,李開復出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在當時,不少人都以能進入被視為“硅谷傳奇”的谷歌工作為榮。但幾年后李開復發現,谷歌中國的許多頂尖人才陸續離職創業。“他們一個個眼睛發光地對我講,中國創新創業的時代已經到來。”李開復回憶。
2009年,李開復從谷歌辭任,在北京成立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我感到自己必須要投身這股浪潮中,與中國創新創業時代一同蓬勃生長。”李開復說。
在移動互聯網如火如荼的年代,創新工場一早就有了“科技投資人”的底色,投資了多家科技企業。2016年,這家投資機構錨定了新方向——全面投入Tech VC(硬科技投資)。最近幾年,李開復的座上賓,幾乎一半都是科學家。他就像一位老獵手,敏銳地捕捉微小而影響深遠的技術趨勢與投資風向變化。如今,創新工場已經孵化、投資了11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并將投資領域擴展到了專精特新等更多硬科技領域。
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熱浪席卷全球。李開復判斷,在互聯網時代,雅虎、新浪、網易等代表性平臺崛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美團、滴滴、快手、字節跳動等巨頭公司又引領了新的時代;當下,人們正進入AI 2.0時代,一批新的平臺級企業將誕生,而這樣的公司大概率會在北京誕生。
2000年,李開復曾在《北京日報》上發表了題為《中關村能成為下一個硅谷嗎?》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當時的中關村與硅谷相比,在文化、人才、創新方式、投資機制、高校參與度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二十多年后再回看這篇文章,他感慨,北京的創業氛圍、創業文化、風險投資環境、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李開復觀察到,二十年前,中國在創新創業方面很大程度上還是效仿硅谷,“但現在,我們逐漸看到微創新迭代后,大量更適合中國人、比美國公司用戶體驗更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脫穎而出”。最近幾年,中國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從人工智能到生物醫療,一批國內領先甚至全球領先的北京科技企業逐漸成長壯大,科技創業正當時。
“從全球范圍來看,硅谷和中關村無疑是世界上兩大科技創業最成功的地區。”李開復認為。本報記者 孫奇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