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4月8日,灤平縣金山嶺長城十萬畝野生山杏花次第開放,長城保護員林長友觸景生情,背出了王安石的詩句《北陂杏花》。音準分明、純正自然的發音,引得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紛紛稱贊。
承德灤平與北京密云接壤,連綿的燕山和蜿蜒的長城成為兩地共同的記憶,而這里“普通話之鄉”的名片卻鮮為人知。在灤平的街巷、村鎮間行走,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縈繞耳畔。在這里,人人會說的普通話承載著文化底蘊,如今又推動著產業發展。承德市近年來充分挖掘語言文化資源,推進普通話應用及呼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普通話“不普通”。
歷史上的承德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緩沖區。明朝初期,長城以北的承德原住民被遷往北京、廊坊、保定等地,使承德出現了200年的歷史空白,因此方言傳承出現斷層。清軍入關后,清廷鼓勵滿人學習滿語和漢語,至康熙末年,“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
(資料圖)
1953年,新中國組織專家到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巴克什營、火斗山等3地進行普通話標準音采集。經調查發現,當地方言語速適中、字正腔圓、直接清晰,易于學習推廣。2012年,國家語委授予灤平縣全國“普通話體驗區”稱號。2019年,教育部授予灤平縣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成為全國首批60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之一。
近年來,灤平專門成立普通話推廣中心,積極開展推廣普通話的多項主題活動,推動普通話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目前,灤平縣與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7所高校合作,設立普通話實習基地和體驗基地;依托灤平縣職教中心,完成普通話語音數據庫組建;與北京大學語音樂律實驗室合作打造普通話體驗館。灤平縣推普辦主任梁艷告訴記者,通過打造普通話推廣、體驗、培訓、研學和勞動實踐基地,灤平先后接待國外各類專家、留學生5萬余人次,“當地農民通過參加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訓,進一步拓寬了就業門路”。
不單是灤平,在承德市,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人人都能說出一口普通話。近年來,當地依托普通話標準語音采集地優勢,不斷擴大“承德普通話”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展普通話的應用場景。
走進承德華明服務外包產業園,“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入駐企業的員工們正通過一部部電話為全國的用戶服務。
“李先生您好,我是中國聯通客服,根據您的日常消費習慣,我們為老用戶推出了更加合適您的套餐……”在園區的河北翔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聯通項目部里,客服人員正通過電話為北京市的聯通用戶介紹新業務。翔睿公司負責人苗寧告訴記者,呼叫中心建于2020年,已經與北京、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等十幾家聯通省級公司建立合作關系,著重開展外呼業務,向老用戶介紹最新活動通知。同時,翔睿公司承擔了國內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呼入服務熱線,全年365天24小時為用戶提供機票退改簽等客服業務,“眼下旅游市場復蘇明顯,咨詢類的客服業務出現‘爆線’狀態”。苗寧說:“入駐園區后,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扶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拎包入駐、房租減免等,這對公司迅速步入正軌幫助很大。”
華明產業園招商運營經理趙娜則表示,園區企業服務的客戶包括中國聯通、陽光出行、順豐速遞、美團等企業。園區內不僅有結束“北漂”的年輕人,還有共同就業的一家人。“一些崗位對學歷要求不高,只要能說普通話,經過簡單培訓就能在家門口就業。平均月工資四五千元,最高能掙上萬元。”
呼叫服務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業態之一。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受人力成本增加、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承載產業發展的呼叫中心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沉趨勢逐年加速。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承德市依托普通話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呼叫服務產業。承德制定了《承德普通話應用工作方案》,邀請中國呼叫服務產業聯盟制定《承德普通話應用產業發展規劃》,構建以呼叫服務產業為主體,以直播電商、語言產品、培訓推廣、信息服務為補充的產業格局,打造“一核、四園、多基地”的全域發展格局。目前,承德呼叫中心企業共有39家,現有座席4000多個,主營業務涉及金融、保險、電信、航空、互聯網等;全市重點電商服務企業35家、骨干信息服務企業12家;全市落地數據中心6家,建成后機柜達7.2萬個、服務器百萬臺。到2027年,承德將構建以呼叫中心促進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產業總營收達到50億元以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