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千畝的榆垡鎮智慧能源低碳生態園,320個大棚分布在南區和北區,是北京郊區目前最大集中連片大棚。
3月22日,在大興區榆垡鎮求賢村東的智慧能源低碳生態園里,櫻桃番茄已經結出紅色的果實,成熟的羊肚菌正在晾曬即將進行烘干處理。記者了解到該園區是大興區榆垡鎮的綜合智慧能源鄉村振興示范項目,3月底前,園區320個傳統大棚將完成智慧化改造,后續將發展西瓜、哈密瓜、番茄、羊肚菌等多品類訂單農業。值得關注的是,園區大棚的間隙設置了光伏設備,預計光伏設備每年的總發電量可達到811萬度,可節約標準煤2000多噸,減少6000多噸二氧化碳排放。不久后,這座將能源和設施農業高效結合的園區,將正式對外開放。
【資料圖】
3月22日,北京榆垡綜合智慧能源鄉村振興示范項目,這里曾經是一片雜草叢生、破舊不堪的荒廢大棚,如今經過改造成為全市唯一入選工信部等五部門公布的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光伏設備與大棚結合技術領先全國
占地千畝的榆垡鎮智慧能源低碳生態園,320個大棚分布在南區和北區,是北京郊區目前最大集中連片大棚。一年前,這片地區的大棚還是已經淘汰的第三代大棚,棚頂破損嚴重,保溫墻皮脫落,棚內長滿了雜草,完全不能進行農業生產。
中電投新農創(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玉向記者介紹,園區利用大棚間隙建設光伏設備,既可以實現發電,也不耽誤農業種植,形成了一種能源與設施農業高效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此外,通過智慧化改造升級大棚,將用電成本降了下來,預計到3月底,所有的大棚將完成棚膜更換、保溫墻加固、棉被增設等改造提升工作。
光伏智慧農業系統的光伏面板架設在溫室大棚之間,通過旋轉、追蹤等高科技新能源設備的植入,真正做到無污染、零排放。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記者了解到,園區建設的光伏設備,分為勻光型光伏設備和追光型光伏設備。目前,勻光型光伏設備有20座,相比傳統光伏系統,勻光型光伏設備穿插采用壓槽玻璃,增加了光照的面積,不影響大棚植物采光;追光型光伏設備有60座,通過采用跟蹤支架設置八種追蹤模式,可根據大棚植物的用光需求,調節光伏板方向,特別是在冬季,可實現反向追蹤,滿足大棚植物生長的光照需求。
“這兩種技術在全國是領先的,經過后續的使用檢驗,將在全國其他地區推廣使用。”孟祥玉向記者介紹,2022年9月30日,園區一期低壓并網,3月底,園區高壓也將全部并網。從初步推算來看,一個大棚一年可以節約用電成本1萬元,整個園區可以節約用電100萬元。園區以新型光伏農場模式為切入點,結合光電農場優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產業化、新能源化融合發展,這個項目也是北京市唯一入選工信部等五部門公布的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
閑置大棚智慧化改造四季蔬菜不斷檔
記者在園區大棚看到,改造后的大棚后墻保溫層采用了先進的保溫材料,在室外溫度達到零下20攝氏度的情況下,可減少60%的加溫降溫措施的投入。大棚內還設置了補光燈,可以在連續陰天的時候,及時對植物進行補光。此外,大棚內設置了自動卷簾機、放風機、二氧化碳發生器和水肥一體化系統,極大地提升了種植效率。
番茄溫室大棚內的數據采集系統可以將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實時投放到顯示屏上。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原來一個人只能管理一個大棚,現在一個人可以管理五個大棚。”孟祥玉表示,園區的天樞一號綜合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可以實時監測電站發電情況,以及大棚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可進行集中監測、管理大棚光伏發電運行狀況,并用于園區日常辦公管理,實現能源總體集成和智慧化管理,提高整體能效15%-20%。
在智慧化大棚里,種植技術農人鄭見旭用手中的手機,一鍵控制了大棚的通風口。鄭見旭深有體會,“比傳統的大棚,智慧化大棚提高了蔬菜種植效率,并且還降低了成本。”
在秋冬茬、冬春茬,跟蹤型光伏農業系統還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種植周期和光照需求自動遮擋大棚,實現植物光照需求和光伏發電的高效融合。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目前,園區內已經種植了20個大棚的西瓜和哈密瓜。三月底時,園區將種植40個大棚的西瓜,后續園區還將種植60個棚的羊肚菌和10個棚的全品類蔬菜,屆時可以實現一年四季蔬菜不斷檔。
大棚內,色澤鮮亮、小巧玲瓏的西瓜掛滿枝頭,菜農穿梭在藤架間勞作。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建成后,園區2萬平米的聯動溫室育苗區,每年可育苗300萬株,除了滿足園區種苗需求,還將供應北京及其他區域。園區對面的育苗基地已經完成初步規劃,建成后200畝育苗基地,年育苗量可達到3000萬株,預計年底或明年建成投用。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