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的汛期已進入尾聲。記者從通州區了解到,目前城市副中心在施的工程共有230余項,經汛前摸排出汛期風險較大的點位648處,都已經進行消隱處理。作為市級重點工程,地下建筑面積足有128萬平方米的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利用智能預警系統,時刻監測基坑安全數據,避免人為巡查不及時產生的險情。
今年汛期,只要工地上出現降雨,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一標段建設方中鐵建設集團的工作人員,就要守在智能監控模塊前,時刻注視安全數據。“項目是地下三層結構,屬超深超大基坑,基坑周邊有大量市政管線、建筑物,而且緊鄰繁忙的京哈鐵路線,降雨使基坑邊坡產生的沉降、位移關系著項目的施工安全。”中鐵建設集團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總工程師瞿天亮說,以往,降雨過后工作人員會去現場巡視、監測,但人工數據采集往往存在誤差,而且有滯后性。為了保障項目安全順利施工,技術人員專門開發了針對基坑邊坡的遠程實時監控預警系統,確保一旦安全數據出現異常,項目部第一時間就能收到預警提醒。
預警提醒不光會在項目部智能監控模塊上“彈窗”,還聯通著項目部多位工程師的手機和電腦,系統采集到的監測數據會第一時間上傳,并且分析出基坑邊坡動態變化規律,為后期同類工程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這項功能只是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156”智慧建造系統的其中一項。該系統以“1個平臺、5大終端、6智融合、BIM+GIS集成、全業務綜合應用”為核心框架,圍繞設計和施工的關鍵環節而開發,擁有“智能進度、智能勞務、智能物料、智能場區、智能監控、智能調度”六大智能場景,可以實現數據的統一接入、統一管理和統一應用,讓工程建造中的人、機器、資源、環境實時聯通,實現現場進度、安全、質量、資源和環境等數據共享,讓工程建設更智慧、更省心。
城市副中心工程辦相關負責人說,入汛前,城市副中心在施工程各項目組織了應急搶險隊137支、搶險隊員2234人。汛期以來,城市副中心經歷了幾次強降雨的過程,市級重點工程均實現了平穩度汛。
關鍵詞: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