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原標題:本市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育計劃啟動
百名“頭雁”入學農業高校
日前,北京市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在中國農業大學啟動,首批100名“頭雁”學員正式入學。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提出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產業振興人才基礎。近日,北京市、天津市、青海省三省市首批啟動該項目。
啟動儀式上,“頭雁”項目徽標揭牌,圖案由“金色的雁陣”和“橙色的田野”構成。“金色的雁陣”寓意頭雁項目的實施將發揮強大的示范帶動作用;“橙色的田野”寓意在頭雁的示范帶動下,鄉村各項產業將得到蓬勃旺盛的發展;徽標的外緣由綠色的圓環構成,寓意項目實施的健康性和可持續性。
“頭雁”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作為培育機構,將采取“4個一”培育模式,即累計一個月集中授課、一學期線上學習、一系列考察互訪、一名導師幫扶指導,對帶頭人開展為期1年的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著力培養一批具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理念,掌握團隊管理新方法,熟悉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與現代鄉村產業需求相適應,與鄉村建設發展相協調的鄉村產業振興“領頭雁”,形成“頭雁振翅、雁陣齊飛”的創業帶動效應,推動北京鄉村創新創業和新業態新產業發展壯大。
首批入學的100名“頭雁”學員,都是來自京郊鄉村產業干得好、有潛力、能帶動的典型代表。有60后蔬菜種植能手韓永茂、90后“農二代”見暉;有專注于綠色高端果品生產的“巧嫂”張亞利,也有幫桃農搭上互聯網快車的“新農人”楊國棟、助推家鄉板栗產業融合發展的“95后”企業家李思鵬……學員中,40歲以下的占76%,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9%。
在教學培養方式上,“頭雁”培育的課程更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中國農業大學創新導師制培養模式,采取在校內擇優選拔、校外擇優選聘的方式,為每名學員配備一名專業指導老師及校外第二指導教師,持續為其開展幫扶指導,提供擴大視野、更新知識的平臺和機會,增強創業創新創造能力。北京農學院將重點推動體驗式培育,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北京實際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特點,更加突出實用性、開放性、生產性、經營性和時代性,大幅提高學習實踐在培訓中的比重,通過學員互訪、經驗交流等方式,提升學員干事創業、聯農帶農能力。
市農業農村局將充分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金融保險等政策,從吸納參與涉農重大項目建設、職稱評審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評優表彰、回訪跟蹤服務等方面,持續支持和引導“頭雁”發展壯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