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人民重托,共商發展大計。房山區如期進入“兩會時間”。
新的歷史方位,標注新的時代坐標——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房山區全面推進“一區一城”新房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特殊年份召開區兩會,必將凝聚共識、激發力量,團結百余萬房山人民向著新的奮斗目標進發。
鋪展 首都西南綠色生態畫卷
植物100科370屬654種、野生動物19目53科134種……這是位于房山深山區的百瑞谷交出的“生態答卷”。鮮為人知的是,這片自然環境絕佳的山地,曾是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觸目皆是煤山、石堆、灰坑。經過修復,莽莽太行余脈,恢復了綠水青山的本來面貌。
五年來,房山區累計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1008公頃。累計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9.4萬畝,建成口袋公園221萬平方米、公園綠地及小微綠地117萬平方米,青龍湖森林公園、琉璃河濕地公園等相繼建成,公園數增至85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6%……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基本具備達標條件。
在首都西南,一幅大美的綠色畫卷徐徐鋪展。不止于綠,房山全面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41 個村、13萬戶實現煤改清潔能源,社會單位壓減燃煤255萬噸,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PM2.5年均濃度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最低值;全面落實河長制,治理小微水體90條,國、市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實現“一河清水送雄安”;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今后五年,房山區繼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擴大綠色容量和生態質量,森林覆蓋率達到37.27%,林木綠化率達到65%左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以上,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轉身 “2+1+1”高精尖產業方向
綠水青山,既是房山區的靚麗底色,也是房山區轉型發展的金名片。過去,房山依靠資源開采;如今,堅持生態為基,發展的是“高精尖”。房山區已明確“2+1+1”高精尖產業發展方向,以高端裝備、新材料、醫藥健康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集群加快形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高精尖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7%”。五年來,房山區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轉型,報告表述為“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比屆初提高7.8個百分點”。
目前,房山區已完成中關村房山園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中關村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究院全面運營,智能應急裝備產業園、氫能產業園掛牌成立。并且還探索形成“前店后廠”發展模式。良鄉大學城建設也正在全面推進,成立市級層面理事會,啟動1048公頃擴區工作,街區控規編制完成,3個新型研發中心實現入駐;建成26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今后五年,房山區將以“兩基地三園區”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中關村房山園帶動作用,統籌各園區規劃、產業、政策、資源和服務配套,推動優質項目向重點功能區聚集。做強做大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積極發展智能應急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細分領域,打造雙百億級高端制造產業集群;做強做大北京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培育壯大石墨烯、氫能、新型顯示材料等產業,打造雙百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安全的特色金融產業園區,進一步健全風險防范體系,提升金融產業對地區發展的貢獻度;精心培育生命健康產業園區,深入推動智慧醫工產品、智慧醫療、智慧健康、中醫藥產業等領域創新發展,打造百億級醫藥健康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引領全區農業高質量發展。
擦亮 三大文化組團“金名片”
周口店遺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目前世界上同時期材料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人類遺址;琉璃河遺址被稱為北京的“城之源”,把北京的建城史從八百年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多年;千年古剎云居寺保存有7座唐代古塔、14278塊國寶石經……
五年來,周口店遺址、琉璃河遺址、云居寺組成的三大文化組團建設取得突破,周口店遺址、琉璃河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猿人洞保護建筑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新獎。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正式發布,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董家林、黃土坡兩村騰退搬遷全面完成。
今后五年,圍繞歷史文化和地質遺跡相融合的國際旅游休閑區定位,對標建設國際會展區、國際文化交流區、國際旅游區要求,完善文旅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打造“歷史文化+地質遺跡+自然風光+國際時尚元素”的首都西南國際旅游精品線路。持續深入挖掘房山歷史文化價值,突出抓好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文化組團”保護利用,扎實做好琉璃河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籌備工作,加快推進周口店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加強云居寺石經等珍貴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抓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漢白玉文化等非遺傳承,打造有歷史底蘊、有綠水青山、有鄉愁記憶的文化組團。
厚植 百姓民生福祉
房山閻村,有一座“網紅公園”,其內部草地隨著地勢高低起伏形成了丘陵式的地貌,綠地、樹木也不是被規矩地框在“方格”內,栽植得很寫意。一米來寬的步道被顏料劃分出紅灰兩個區塊,以滿足百姓散步和跑步“一靜一動”的健身需求。鮮為人知的是,過去這里是一片荒地。
五年來,房山區“疏整促”專項行動縱深推進。始終堅持惠民為本,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著力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2%,“七有”“五性”持續改善。
社會民生保障有力:122項民生實事全部完成,74件歷史遺留問題成功化解;促進城鄉勞動力就業8.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63%;建成區社會福利中心和8家養老照料中心、121家養老服務驛站。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新開幼兒園37所、中小學9所,新增學位2.2萬個,引進北理工附屬實驗學校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與首師大共建未來實驗學校。健康房山深入推進: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掛牌成立,良鄉醫院外科綜合樓投入使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基本實現全覆蓋,家庭醫生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達到97%,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99%、居于全市前列;新建225處室外健身器材及多功能運動場地,“一刻鐘健身圈”加快打造。
創建百個文明示范路口、抓好社區“五件小事”、成立“文明銀行”、大力舉薦榜樣……自今年2月22日啟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以來,房山堅持全區一盤棋,不斷加速創城步伐,全域全員全行業創建氛圍日益濃厚。深入開展“8+2”專項行動,實現創城“抓城市、入農村、進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