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朝陽區“兩會”獲悉,朝陽區將高品質高標準建設博物館之城、閱讀之城、藝術之城、雙奧之城、時尚之城,力爭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個基層特色公共文化空間;以運河文化帶建設串聯特色文化資源,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文化精品廊道。此外,力爭“十四五”末,將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打造成為首都東部2000億級的文化產業集群。
2025年將打造不少于100個基層特色公共文化空間
據介紹,朝陽區將持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一體化建設,建設城市書屋、流動美術館、非遺傳習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間,實現文化設施覆蓋身邊化。力爭到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個基層特色公共文化空間,街鄉文化中心達標率提升至95%。
2022年,朝陽區將積極打造國際文化交流窗口。深化“北京朝陽國際風情節”等文化交流品牌,提升“文化三里屯”的品牌影響力,挖掘區域時尚文化、消費文化、國際文化等特色資源,搭建文化國際高端論壇等交流平臺。同時,加強對朝陽文化旅游形象的設計和宣傳,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同時,朝陽區將推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開展第二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和特色文旅消費街區評審認定工作。將投入約500萬元朝陽區高質量文旅發展扶持資金和150萬元文旅消費券,支持文旅企業發展和文旅消費惠民補貼,全力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
“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將積極推進博物館之城、閱讀之城、藝術之城、雙奧之城、時尚之城建設,率先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努力建成國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都穿區而過。2021年,朝陽區全面推進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重點工程落地。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御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順序辦理啟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蕭太后河展覽館展陳布置、施工完成,展示蕭太后河歷史演變和遼代歷史民俗文化。順利服務大運河省部際聯席會,永通橋順利交接,修繕方案通過審核,開始進場施工,2021年年底前初步完成修繕工程。
下一步,朝陽區將加強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溫榆河文化精品廊道。十四五期間,朝陽區將全面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出50個文化遺產保護示范項目,樹立10個傳統文化品牌;布局100個特色博物館,建立起10個傳統文化活態傳承展示中心;搭建起10個傳統文化精品線路,塑造出50個傳統文化傳承示范打卡地,推出100種傳統文化創意產品等。
力爭“十四五”末將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打造成2000億級文化產業集群
據介紹,近年來,朝陽區緊抓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機遇,著力增強文化領域的科技應用和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構建以數字傳媒、數字內容、數字文化貿易等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更加廣泛深入,新興文化業態不斷擴張發展。2021年以來,朝陽區文化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1-10月規上文化產業單位實現收入2260.2億元,同比增長16%。特別是,新聞信息服務、文化傳播渠道等數字文化細分領域增速達到30%以上,成為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為“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朝陽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品牌文化企業加速聚集。截至目前,全區登記注冊文化企業達9萬余家,較2016年底新增1.8萬家,增長25%。規上文化企業2385家,占全市43%,注冊企業數、規上企業數均居全市首位。
朝陽區還充分發揮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政策先行先試優勢,積極推動文化產業領域改革創新,形成系列“首個”“首創”成果,探索出系列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模式。目前,實驗區入駐企業達5萬余家,是2016年的1.4倍,實現年營業收入1300億元,約占全市的10%,占全區的比重超過50%,引領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實驗區成為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新名片”和引領全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試驗田”。
據朝陽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朝陽區將全力建設全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全國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區、國際時尚文化消費活力區、國際文化貿易中心區,努力將朝陽區打造成為首都引領、全國示范、國際知名的“時尚創意之城”。力爭“十四五”末,將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打造成為首都東部2000億級的文化產業集群。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李澤偉
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