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 10月21日,“紀實的力量”主題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東城區受邀參加論壇,并以“立足文化優勢,打造紀實影像精品”為主題進行了案例分享。
聚焦區域發展記錄時代變遷
近年來,東城區立足文化優勢,在紀實影像領域進行了不斷嘗試,充分利用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合作制作以及區融媒體中心策劃拍攝等多種方式,持續推出各類紀錄片,通過多媒體平臺進行傳播,為首都城市發展、百姓生活變遷記錄了寶貴的影像,進一步彰顯了“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2018年,與北京廣播電視臺簽署《東城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啟動東城區歷史文化傳承展示計劃,至今已連續四年制作播出紀錄片累計45集一千兩百余分鐘,分別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冠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五大主題,推出系列專題紀錄片《40年,我和我的東城》《70年,古都新韻》《我們在一起》《胡同里的幸福》《恰是百年風華》,通過“專題紀錄片+短視頻+圖書”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東城區各項事業發展成果;東城區融媒體中心順應短視頻傳播潮流,開辦短視頻欄目《東城探秘》、微視頻欄目《愛我東城》等。這些主題系列紀錄片,將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多元的紅色文化、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記錄提煉、融合呈現,用影像記錄了東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營造了良好氛圍。
打造紀實精品講好“東城故事”
通過多種鏡頭語言,提升影片吸引力。《40年,我和我的祖國》《70年,古都新韻》通過新老影像對比、親歷者生動口述,展示東城區歷史文化傳承弘揚、“疏整促”成果以及推動老城保護復興等時代主題,生動鮮活地展現東城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我們在一起》5集紀錄片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集中展現在新冠疫情發生后,東城區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出、醫務人員義無反顧、東城社工堅守崗位等等寶貴的防疫一線鏡頭,以東城小視角展現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同心戰“疫”的大情懷。
通過形象鮮活的人物,提升影片的感染力。《恰是百年風華》中,邀請居住在東城區97歲的方亭老人,真切還原作為中共地下黨員,用“永不消失的電波”進行“暗戰”的場景;邀請了曾在東城區工作過的90歲的王永久老人,講述其參與制作1950年天安門城樓上第一枚國徽的故事;邀請了李大釗、杜孟模等革命先輩后人,講述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等。通過親歷者與見證者的傾情講述,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中國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還通過走訪黨史專家、查閱檔案資料,對歷史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反復考證,運用大量珍貴的史料和歷史鏡頭,讓觀眾追尋歷史記憶,感受歷史變遷。
通過真實感人的故事,提升影片的親和力。《胡同里的幸福》《恰是百年風華》連續兩年聚焦東城區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跟蹤拍攝崇雍大街、平安大街等改造項目,用精致的鏡頭記錄城市的變遷;聚焦東城區對口支援、扶貧攻堅第一線項目中發生的感人故事等,從不同視角呈現了東城區緊緊圍繞中心大局展開的各項工作取得的成就。用影像小切口折射出時代發展、城市變遷的大主題。
拓展傳播渠道 做好特色推介
深入開展網絡傳播活動,擴展紀錄片傳播平臺。舉辦“故宮以東 指尖陽光”36小時極限短視頻創作大賽、“17小時尋找北京”“18小時尋找北京”“19小時尋找北京”系列網絡直播等活動。以東城的城市形象為創作背景、東城文化IP作為創作元素,短時間內完成發掘題材、創意內容、拍攝創作,以優質短視頻紀錄片作品濃縮呈現北京的城市風貌與人居畫卷,全方位展示“五個東城”建設發展成果,線上線下聯動進行宣推。微紀錄片的呈現形式既符合了網絡生態下主流價值傳播規律,又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推動互聯網治理、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的一種成功嘗試。
未來,東城區將繼續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加強城市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展示,著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紀實影像精品力作,展現東城厚重歷史、輝煌成就、美好前景,引導社會各界關注東城、了解東城、支持東城,推動形成促進區域發展的強大合力。(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