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北京市召開第245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10月23日0時至11時,北京新增3例京外關聯本地確診病例,均住在昌平區,涉及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和沙河鎮白各莊新村西一區。昌平區已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例,其中涉及自駕游旅行團共5人,有2人均未到正規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且1人發病后先后兩次邀請朋友到家中打牌,2名牌友已確診。目前,昌平區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已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高風險地區。
宏福苑社區升為高風險地區 各區進行返京人員大排查
昨天在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了本市風險等級的調整情況。據通報,2021年10月22日12時至23日11時,昌平區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新增2例京外關聯本地確診病例,近14天累計報告6例京外關聯本地確診病例。經市疾控中心評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風險分級標準》,本市即日起將昌平區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高風險地區。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高風險地區1個,為昌平區北七家鎮宏福苑社區。全市其他地區均為低風險地區。
“各區將通過敲門行動等各種方式,開展重點地區進返京人員大排查,請廣大市民配合做好相關工作。”北京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田偉強調:“要從嚴從緊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堅持以最快速度、最嚴措施、最果斷行動,與病毒賽跑,最大限度減少時間差,落實‘四方責任’,迅速開展流調溯源,第一時間鎖定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落實隔離觀察、核酸檢測等措施,確保不漏一人,堅決阻斷病毒傳播鏈條,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首都安全。”
近期,北京陸續出現京外關聯和本地病例。田偉提醒廣大市民朋友:有風險地區旅居史以及與病例行程一致或健康碼異常的進返京人員,要主動向社區(村)、單位、賓館酒店等報告行程,配合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等防控措施。
昌平落實管控1047人 含內蒙古阿拉善盟旅居史190人
據昌平區副區長佟立志介紹,10月18日以來,昌平區通過敲門行動自主摸排1047人,落實管控共1047人。其中,有內蒙古阿拉善盟旅居史190人。佟立志表示,昌平區正全面排查陽性人員活動軌跡和接觸人員。截至23日10時,已追蹤判定密切接觸者422人,次級密切接觸者135人,核酸檢測結果陽性5人(含確診2人),其余均為陰性,均已落實管控措施。
同時,昌平連夜對北七家鎮、沙河鎮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共設置69個核酸采樣點,派出采樣、急救等醫務人員1700余人,社區工作者2000余人。急救車42輛,大客車13輛。截至23日10時,累計采樣379240人,已出結果234591人,結果均為陰性,其余結果待報。其中封控區域宏福苑小區、白各莊新村西一區及周邊區域相關人員共3萬余人結果全部為陰性。
此外,昌平強化物資支撐,先后為沙河鎮、北七家鎮一線工作人員,配發帳篷130頂,電暖器200臺,大衣2000余件,醫用、N95口罩4.15萬只,手套1.15萬雙,防護服1.77萬件,手部消毒液2000余瓶,測溫槍210把,護目鏡5000副。全面加強封控小區3萬余居民服務保障,協調安排專人負責蔬菜食品和生活物資供應,從嚴從緊抓好相關服務保障工作。
管控區域出現突發情況將安排急救車閉環轉移
本輪疫情昌平區管控和封控的小區范圍大、人員廣,居民有就醫需求怎么辦?昨日在發布會上,昌平區副區長佟立志就此問題作出回應。據她介紹,昌平區將有就醫需求的人員分為三類:普通醫療需求人員、發熱病人以及確需外出就醫人員。
針對普通醫療需求人員,昌平區以簽約家醫為主,24小時隨時接聽居民健康訴求,通過視頻、照片等方式問診,做到小病不出門、大病先初篩。針對有購藥需求的居民,經家醫團隊評估后由居委會志愿者外出開藥,或由簽約家醫團隊送藥上門,并且進行隨訪;針對有發熱癥狀的相關人員,昌平區將協調120急救車轉到就近發熱門診排查,做好閉環管理。
確需外出就醫的人員分為兩類進行有針對性處理。其中,簡單治療可以解決的,昌平區安排其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隔離單間接診處理,同時做好終末消毒;確需外出就醫的,根據就近從快原則,安排駐場專車轉送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外出就醫后專車接回,并做好后期回訪。
與此同時,對于無新冠肺炎相關癥狀的孕產婦,經專業家醫評估后,將按照“哪建檔哪管理”的原則協調就診。對于出現昏迷、骨折等突發緊急情況的,昌平區也會及時做好就診醫院的協調工作,同步安排急救車閉環轉移。
出現發熱應就醫不要自行用藥
近期,北京陸續出現京外關聯和本地病例,疫情風險就在身邊。昨天在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也做了幾點重要提示。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提醒,9月23日以來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旅居史,或者與目前國內已報告病例的公布行程有時空重合,請務必立即向社區(村)、單位、賓館報告行程,并配合各項管控措施; 已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請不要聚餐、聚會,避免把疾病傳染給親朋好友,要佩戴好口罩,盡早到附近醫院發熱門診就醫,并告知醫生旅居史,不要自行用藥。 文/本報記者 解麗 林艷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