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間的南聯村。(江北區慈城鎮供圖)
5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擺上幾張圓桌,圍爐煮茶的砌臺旁,是就地取材做的竹椅——簡單的布置,主打一個“原鄉原味”,一家小小的農家樂,收獲了一撥又一撥回頭客。今年楊梅季,單個周末20桌的訂單,讓傅明峰直呼“火爆”。
“我就知道,村子未來發展不會差!”傅明峰是江北區慈城鎮南聯村土生土長的“85后”,2018年春天回鄉創業。幾年下來,他越來越清楚地知道,這個擁山攬湖的小山村,已然擁有了“出圈”的底子。
【資料圖】
在市委全面部署、大力推進新時代“千萬工程”大框架大藍圖的背景下,南聯村堅持黨建統領、“四治融合”,不斷健全基層治理體系,凝聚起“穩扎穩打”定基礎的合力,串起環云湖片區的四顆“明珠”,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道獨特風景。
夏日清晨,從江北區慈城古縣城驅車一路向西,駛過蜿蜒的山路,映入眼簾的是秀美的云湖,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盡是浪漫詩意。
但在十多年前,由于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后,南聯村給人的第一印象只有臟亂差。“公交車站、水庫邊上倒滿了垃圾,還沒進村就覺得邋遢,怎么可能會有人愿意來!”南聯村老書記傅海宏說。
要想富,環境整治總得邁出第一步。2010年,剛上任的傅海宏果斷求變,開展村莊南側道路硬化,讓路先通暢起來。
村集體收入太少,那就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支持;人手不夠,那就擼起袖子干。大半年后,現代化的環湖道路一期修整完畢,與尚顯老舊的村容村貌形成鮮明對比。反對的聲音漸熄,越來越多村民選擇搭把手,或是打理起了自家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村民的態度發生可喜變化,不“趁熱打鐵”更待何時?野山墳整體搬遷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傅海宏帶領村班子和黨員組成工作專班,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51穴野山墳搬遷的重任,改善了村莊的整體面貌。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些原先在村里推不開、推不動的工作都能順利推進——這讓環云湖的公有、金沙、五聯等村莊“心動萬分”。
在市委、區委、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環云湖區域黨委正式成立,傅海宏自此推廣起了南聯村的“美麗經”。
南聯村的區域黨群服務陣地“紅領驛家”熱鬧起來了。通過月月例會、定期會商,畜禽整治、生產生活設施鄉土化改造、污水集中處理等“五大攻堅行動”從這間議事廳席卷了整個云湖片區。
200多名黨員與村干部一起,用14天時間做通了云湖片區150多戶群眾的思想工作,拆除177個畜禽養殖場;通過集體土地流轉,收回了四村原本被村民廢棄的房屋和土地資源,為8公里環湖綠道、10公里的山地自行車道“騰出空間”……
一套“組合拳”,將“各自為政”的村落擰成一股繩,更將老百姓的心凝聚在一起。
“梅農間的惡性競爭再沒有出現過。”傅明峰感慨道。曾幾何時,云湖四村的楊梅銷路窄,村民相互壓價仍賣不出去,楊梅一過季節就爛掉。
而如今,云湖四村的楊梅季早已是另一番光景。通暢的道路迎來了四面八方的采摘客,也將云湖的精品楊梅送往市區。夏夜的親水平臺上,由慈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楊梅音樂節”盛大開唱,公有、金沙、五聯等村的梅農也把小攤擺到了這里。
“一個早上摘個十幾籃,還是不夠賣!”金沙村的梅農陳師傅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每年10月,南聯村的“楊梅專家”都會來到金沙村指導梅農修剪楊梅樹,這才有了一年又一年的豐收。“來不及賣的,民宿、咖啡館的老板會來收購,我們不擔心!”
在黨建聯建的引領下,南聯村以“美麗經濟”激活鄉村產業鏈的“致富經”,并成為云湖其他三村的藍本。
金沙村瞄準自己的特色竹文化,打造竹文化館,推出竹編、竹椅、竹工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公有村聚焦“三五支隊”曾走過的紅色之路,建設寧波兩新紅領學院,成為環云湖片區的紅色旅游“主力軍”。
五聯村引入茶葉合作社,春筍破土、茶園吐新的季節游客如織。
……
“學習經驗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是聚焦特長,力爭‘青出于藍’。”江北區慈城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云湖四村已成為江北黨建引領片區化發展的新樣板。在今年5月發布的“云湖紅色共富三年計劃”中,“湖韻南聯”“守藝金沙”“初心公有”“青創五聯”的藍圖更是定位清、特色明。
“這就是未來鄉村的模樣。”暖風吹拂,輕云出岫,傅海宏身后的這片湖、這些村,正成為更多人的心之所向。
記者 張凱凱
通訊員卓璇楊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