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廠地上航拍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20日,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廠的工作人員正在地下巡檢層進行設備巡檢。記者從寧波市水利局了解到,由寧波市水務環境集團工程建設管理分公司承建的10萬立方米/天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廠已試運行。
服務人口近30萬
據了解,該水廠不僅是我市首座下沉式再生水廠,也是國內首座地上地下統籌開發的再生水廠,服務范圍覆蓋江北區慈城鎮片區、蓀湖片區、奧體投創片區、機電園西片區、洪塘莊橋西片區、天水莊橋片區、機場片區、夏家梅堰片區等,服務人口近30萬,將顯著提高區域凈水能力,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我市優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打下基礎,助推地方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
記者走近項目大門,市水務環境集團高級工程師黃劍指著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地上產業園區說,“這些建筑下面就是地下兩層的下沉式再生水廠,該項目總投資11.93億元,土建規模15萬噸/日(設備規模10萬噸/日)。工程于2020年9月開工建設,2022年6月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目前已進入試運行。”
市水務設施運行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廠的投運有效破解了江北區污水長距離跨區輸送的難題,大幅度提升江北流域水凈化能力及周邊生態環境品質。相較于傳統凈化水廠,下沉式再生水廠具有占地少、無噪音、無異味等優點,是環境友好型城市凈化水廠。
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廠分層效果圖
地下不少“黑科技”
黃劍邊介紹邊帶著記者走進地下處理廠區。從樓梯緩步往下,就到了下沉式廠區的負一層。寬闊的大通道,日光加燈光的結合,使這里明亮通透,完全沒有地下的陰沉,以及污水匯集產生的臭氣。黃劍走進污水進水管區,只見一間由鋼管和玻璃建成的透明屋里,設備林立。他指著屋頂上方的一根藍色大方管道說:“污水進來時,它所攜帶的臭氣,通過大功率抽風機,全部進了這根收氣管,單獨進行氣體處理,達標后再由一個排氣塔釋放進大氣中。所以,你在這個廠區,聞不到一點臭味。”走到主通道,藍色方管和銀色新風管道并行而進,貫穿廠區。一邊收臭氣,一邊送新風,并無其他異味。
據介紹,這個地下再生水廠自開工建設以來,項目部全體成員就創新舉措、攻堅克難,全力助推工程進展。
在審批階段,由于項目建設模式的特殊性,在市、區兩級審批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項目采用地上、地下分別供地,分別審批規劃條件的創新性做法,確保項目提前開工。在設計階段,引入BIM技術,讓平面二維圖紙變成三維可視化模型,提前發現并解決平面圖紙不易發現的疏漏,有效提升設計質量。
在深基坑施工階段,創新選用“雙排灌注樁+兩道對撐+棧橋”設計方案,對比常規設計方案節約工期三個月,創寧波水務行業基坑規模、施工難度之最。
隨后,記者在黃劍的指引下,來到一個窗口區鳥瞰地下負二層,只見90%區域都是掩埋起來的水處理構筑物,其余都是縱橫交錯的管網。“除了維修技工,地下二層一般不對外開放。”黃劍說。
工作人員進行設備巡檢。
增加了當地產業發展能力
從另一端走出下沉廠區,記者發現水廠地上辦公樓與地上產業園區融為一體,完全看不出是水廠。這樣一個構造復雜的地面、地下三層綜合體,比起傳統的污水處理廠,造價增長幾何?創造價值多少?黃劍給記者算了三筆賬。
一筆是土地價值賬。根據傳統凈化水廠的比例關系,這樣一座廠區至少占地100畝。再加上防護隔離帶,總占地要達到400畝。而下沉式再生水廠高效利用地下空間,通過空間換占地面積,占地面積較常規地面水廠縮減約50%,而且地上土地可全部用于二次開發利用,極大地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價值。
第二筆賬是生態資源賬。經過處理后的尾水可作為再生水使用,用以周邊的景觀補水、市政用水以及大工業供水的原水。相比以前使用自來水,至少節約300多萬元。此外,水廠還設計有水源熱泵,將充分利用尾水中的能量,滿足地下及地上部分建筑空調使用,相比傳統空調,節能50%以上。
第三筆賬是民生賬。過去,在城市建凈化水廠,選址是個難題。居民都希望建好配套設施,但也都不愿意建在自己家門口,專業術語叫“鄰避效應”。如今,凈化水廠建在產業園下面,不僅沒有臭氣、污物,還增加了當地的產業發展能力。
市水務設施運行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規劃,該廠地上部分計劃建設集生產制造、研發辦公、商務配套為一體的綠色低碳智造產業園,真正意義上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開創了水環境治理與土地利用新模式,對提升我市水環境質量,縱深推進寧波生態文明建設,補齊江北區環境短板,加快推進全國一流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美麗寧波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晚報記者邊城雨 通訊員胡涯 陳玉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