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收割紫菜。
在鄞州區瞻岐鎮,紫菜養殖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兩天,瞻岐附近的淺海上,一排排紫菜漂浮在海面,工人們駕著船,有序地收割紫菜,這是當季紫菜的最后一茬收割。養殖戶李光珠正跟隨丈夫柴軍波出海。每年紫菜收割從10月持續到次年2月,長達4個多月。每季的頭茬和最后一茬,夫妻倆都會親力親為。
“頭茬紫菜品質是最好的,但操作很關鍵,關系到接下來幾茬紫菜的品質。”李光珠說,在采收最后一茬紫菜的同時,還要檢查養殖區域的設施設備和水域情況,趕在下一季育苗前完成修復更新。
在海上收割紫菜,有專用的船。將繩網平整地套到船上,船往前行駛,繩網上長長的紫菜就會被收割到船里。說話間,一艘收割船已經滿載而歸,工人們把新鮮紫菜用網袋分裝,搬運上車,它們將被運送到紫菜加工基地,進行清洗、脫水、烘干。
李光珠養殖紫菜已近30年,她和丈夫柴軍波也是因為紫菜而走到了一起。現在“婦唱夫隨”,相當默契——柴軍波在海上負責育苗養殖和技術把關,李光珠則主抓收割后的加工、包裝等工作。在這片養殖海域,夫妻倆慢慢將“藤葉紫菜”這塊招牌打出了名堂。
每年10月,頭茬紫菜出水,市場供不應求。“頭茬紫菜多采用自然晾曬,在光照下自然風干的紫菜口感細膩,能更好地鎖住鮮味。”李光珠說,紫菜收割后必須在8小時內完成脫水,遇到陰雨天,只能選擇用機器烘干。
紫菜從育苗到采收,要經過40多天的生長周期。通過人工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提升紫菜的色澤和口感。正是這種精細的人工養護和優越的海洋生長環境,造就了“藤葉紫菜”鮮嫩清甜的獨特口感。目前,“藤葉紫菜”擁有養殖基地2400余畝,年產新鮮紫菜近30萬公斤,可實行養殖、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作業。
“我們都是瞻岐人,從小看著父輩養紫菜、曬紫菜。紫菜對我們而言,承載著更多的意義。”夫妻倆的養殖基地還是鄞州區巾幗文明崗,李光珠一直有個共富夢,讓家鄉的紫菜養殖業從小打小鬧轉向集約式發展。這些年,他們還與寧波大學合作,使“藤葉紫菜”基地成了該校水產養殖專業的實踐基地,在紫菜養殖增產提效方面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現在,“藤葉紫菜”基地的不少工人就是來自村里的養殖散戶,還吸引了一些農村婦女,“她們在這里學到養殖技術,就可以實現家門口就業。”李光珠說。
寧波晚報記者薛曹盛 通訊員童詩涵 文/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