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白內障復明工作,一批彝族同胞得以重新享受明亮的世界。
(相關資料圖)
來自寧波的醫生通過多方位的展示觀摩,為當地培養醫護人員。
在當地展開多方位的技能提升培訓。
為當地學子提供輔導。
講解救治技巧。
13個月的喉炎患兒口唇發紺、命懸一線,北侖兒科專家湯景平、護士陳英沉著施救,從死神手中挽救了一條生命;余姚專技人才謝鋰波一到昭覺縣就下地查看粳稻生長情況,不到一星期,他的足跡已遍布各個鄉鎮;今年3月,鹽源縣干海中學學子接過來自千里之外的文具、輔導書,3000余個“微心愿”被寧波曙光中學的師生點亮……
這些生死一刻的急救行動、牽動人心的溫暖畫面,在四川涼山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上不斷上演。浩浩蕩蕩的東西部協作進行曲下,寧波發揮自身優勢,集結了一批素質過硬、能力出眾的援涼人才,為對口幫扶地區進行智力輸送,甬涼兩地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技人才,如繁星般散落進大山深處的角落,照亮了涼山當地群眾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讓兩地結下了深厚的“山海情”。
授之以漁技術新風吹進大山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副院長馮濟業在到達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的第二天,就馬不停蹄站上了手術臺。一位膽囊結石伴有慢性膽囊炎的患者,需要進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這是個常規手術,但也需要遵守嚴格的操作規范。”在30分鐘的手術過程中,馮濟業一邊操作,一邊把經驗和手法傳授給了當地醫生,還教他們掌握快速康復的理念。
與馮濟業一同前來的還有4名專家,他們將在這里待一周到一年不等的時間。在滿滿當當的診療行程后,馮濟業還和木里縣人民醫院分享了“現代醫院全面質量管理”課程,幫當地醫生掌握先進的診療規范。
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春風,近年來,在市委組織部的統籌下,我市人社部門精準制定專業技術人才選派計劃,按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按需選派、精準幫扶”的原則,從全市各系統、各行業選拔專家骨干,全面助力涼山科技、醫療、教育、農業等多領域的技術提升。去年,179名技術人才帶著知識與技術來到涼山,今年,又有123名專家前往支援。
這場大山里的技術新風正越吹越勁。從金陽“血透室”,到布拖“胸痛中心”,寧波醫療團隊帶來的項目在涼山紛紛扎根,填補了縣級醫院專業科室的多項空白。陸續開展的“名師帶徒”“專家帶徒”等模式,不僅把人才引到涼山,更把技術與經驗留在了這里。
在甘洛縣新市壩鎮附城小學,有一個“奉化班”,活躍著一群來自寧波奉化的教師隊伍。班里不僅開設了種類豐富的課程,還借助奉化名特優骨干郭昶和劉善娜兩位特級教師工作室的力量,嘗試開展了支援型習作教學和數學探究作業兩大特色教學。
為了將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成果留在當地,支教團教師們結合個人專業特長,積極參與各項教育教研活動,不斷開展奉甘線上聯動、公開課、講座、經驗交流等活動,帶動了當地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精準把脈因地制宜惠民生
“鄉親們馬上能一年四季喝上放心水啦!”今年6月,鹽源縣棉椏鎮安全飲水提升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的節點工程宣告完工,這意味著當地居民一水難求的日子將成為歷史。
棉椏鎮是四川涼山鹽源縣最缺水的一個鎮,受地理因素制約,每年1-5月進入枯水期,幾千名住戶要靠買礦泉水度日。鹽源縣幾次想搞高山引水工程,但都因技術難度大、工程成本高而不得不放棄。
去年2月,鄞州派來的技術專干張技濤來到這里,專門負責啃下棉椏水改工程這塊“硬骨頭”。因地勢復雜,海拔落差大,工程項目難度空前。在張技濤與各級干群的帶領下,施工隊靠純人工作業,在懸崖峭壁架起一條條引水管道,攻克下一道道技術難關,解了當地1230戶家庭5230人的飲水之難。
幫扶工作,重在精準。寧波全市10個區(縣、市)對口涼山11個幫扶地區,為每一地“精準把脈”,制定幫扶策略,把人才、項目、資金等資源用在解決民生問題的刀口上。
“要不是有專家不辭辛苦地過來,還有免費手術的機會,我奶奶這輩子都沒法再看見光明了。”今年7月,慈溪市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陳沖達為一位白內障失明的布拖縣老人實施了手術,術后,患者的孫女感激萬分。
因地勢海拔高、紫外線照射強,布拖縣的眼疾患者不在少數,許多老年人花不起錢看病,多年來生活在難以視物的痛苦中。此行,陳沖達為7名彝族同胞免費實施了白內障復明手術,讓長年雙眼蒙霜的老人們再次重見光明。
白內障復明工作是對布拖縣的一項長期幫扶項目,也是“組團式”幫扶的一個縮影。今年,我市精心選派了51名醫療人才,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組團式”幫扶。目前,醫療專家已悉數到崗,當地群眾看病的難題“有了著落”。
凝聚合力愛心呵護“幼苗”成長
在距離美姑縣人民醫院1個半小時車程的大山上,佇立著一所孤零零的小學,因山高路遠,與外界聯系少,這里的100多名學生已多年未進行過體檢。得知這一消息,5名來自北侖區人民醫院的幫扶專家與當地教育局取得了聯系,帶著物資登上了這所“云端上”的小學,為孩子們“送醫上門”。
體檢過程中,兒科醫師湯景平發現不少孩子的臉上都有“蟲斑”,偶爾還有腹痛和肛周瘙癢,仔細詢問下,發現孩子們平時常喝生水。湯景平立即為孩子們上了一課,告訴他們喝生水的危害。
醫療隊還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健康宣教,教他們認識常見的毒野果、如何正確洗手以及各種急救方法,還向女生們科普了生理期相關知識,將健康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間。
下一代是未來的希望,孩子們的健康與教育,是幫扶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來自甬城的一批批人才、資金、物資源源不斷涌入涼山,一股股微小的力量,匯聚成強大合力,守護著深山里的青蔥“幼苗”茁壯成長。
今年五一假期,在鹽源縣支教的鄞州實驗中學體育老師沈繼光驅車500多公里,走訪了10多戶學生家庭,與家長們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探討他們的未來規劃。支教期間,沈繼光不但將寧波的教學經驗帶到了當地,還非常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周末,他時常組織留宿生開展微型“演唱會”,用音樂敲開他們的心房。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沈繼光將自己的支教記錄發布在短視頻平臺,讓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關注到涼山,助力當地學子成長。
來到涼山支教數月,王豐艷看著孩子們從剛開始學英語的“開不了口”到現在一嘴“川味口語”,從最初“學英語有什么用”到后來“今天怎么只有一節英語課”,從平均成績“滿江紅”到如今竿頭日上,她覺得一切付出都有所值。
“那些為了理想、信念和事業義無反顧的短暫瞬間,才讓人生變得值得回味、紀念和歌頌。”這是王豐艷寫在家書中的一句話。8月,又有一批教育人才即將啟程,“組團式”奔赴重點幫扶縣。從東海之濱到西部山區,這場愛心共振還在持續放大。 寧波日報周瓊任社
本版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