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圖片均由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中國寧波網記者張穎
寧波,東海之濱,卻不乏“綠色”。
根據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國土三調數據、森林資源一張圖調查統計數據,目前,寧波市域森林覆蓋率為47.92%,森林蓄積量2250萬立方米,森林植被碳儲量1789萬噸。
如何讓這份綠色不斷延展,且盎然不絕?
中心區森林資源分布現狀圖。
記者從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寧波都市區國家森林城市群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文簡稱《規劃》)已經編制完畢,目前正在向各相關部門意見征求中。或許,這份規劃的不少細節還會修改,但大框處處顯示著未來15年寧波林業生態建設的頂層設計總體方向。
“這份《規劃》對落實美麗浙江發展要求,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發揮森林強大的“四庫”(糧庫、錢庫、水庫、碳庫)功能,加快實現區域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目標,支撐寧波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規劃范圍示意圖。
據了解,寧波都市區自然景觀基本呈現山、水、城、田、海的格局。森林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四明山、天臺山山脈,由此發源的眾多河流潤澤平原、城市、鄉村,最后匯入東海。
都市區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關聯性、一體性非常強。但也存在森林質量不高、濕地環境退化、濱海外來入侵植物泛濫等問題。
由此,這份《規劃》基于森林濕地生態系統關聯性、一體性的考慮,規劃范圍覆蓋了寧波全域,并延伸至舟山市域、臺州市域及紹興市的新昌縣、嵊州市等寧波城市群區域。
都市區空間布局結構圖。
《規劃》中,我們來劃幾個重點——
首先,是都市區生態共建共享共治:
保護和提升四明山、天臺山和東部海島的森林資源質量,強化生態屏障功能;
重視與紹興、舟山、臺州聯合共建,共同開展天臺山、四明山及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等山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共同應對松材線蟲病、互花米草等外來有害生物防治;
其次,是市域生態空間查漏補缺:
重點開展戰略儲備林、健康森林和美麗生態廊道建設,全力提升森林質量、增加森林植被碳儲量,構建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必須重視城市、鄉村集中分布、人口密集的寧波中北部平原地區的生態建設;
開展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及平原水網的生態水系建設,構建平原生態水網。
“努力拓展城鎮藍綠生態空間”,也是《規劃》中提及的,比如正在進行中的將城鎮受損地因地制宜地改造為口袋公園;大力發展平原地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解決生態服務載體空間不匹配問題,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游憩需求。
寧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將“文化”需求也納入其中。比如,深入挖掘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與森林城市群建設相關的文化資源,加強森林古道保護與修復。
根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布的數據,全市建立有28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17個野生動植物保護小區,保護總面積近1500平方公里。為此,《規劃》提出,以自然保護地為主要載體,加快建設生態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生態文化體驗場所,拓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產業發展和服務模式。
森林城市群的建設有利于發揮森林強大的碳匯功能,對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的高效整體利用有利于拓寬轉化通道。這份《規劃》對于“綠色寧波”來說,很有意義。
記者了解到,自1993年寧波基本消滅宜林荒山開始,到2007年寧波全域通過高標準平原綠化達標驗收;從2010年寧波沿海基干林帶基本合攏,并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編制實施《寧波市森林美化彩化總體規劃(2015~2020年)》,近20年來,寧波對綠色生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
4年前,《寧波市高水平推進國土綠化美化行動計劃(2019~2022年)》出臺;4年后,《寧波都市區國家森林城市群總體規劃(2021~2035年)》編制完成,每一步,都是為這座城市的生態空間在不斷謀劃。
從綠起來到美起來,寧波這份發展底色,不遠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