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頭鴨脖”事件終于水落石出,涉事企業被揭示為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
(資料圖片)
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企業靠高校食堂項目年營收規模直逼海底撈。
可見一個企業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就可以在市場上掌控一切,甚至包括“監管機構。”
據報道,中快餐飲“全國范圍內在營高校食堂項目700多個”,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每個項目年營收1百萬元,那么其總年營收就高達7億元。這樣的規模對于一個私營企業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讓任何一家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可小視的力量。
這起事件還引起了人們對監管機構的質疑。
一只小小的鼠頭,為何需要“省級監管管理”才能查清?
一個食品公司的質量問題被曝光后,市監局能否認出是鴨脖?
兩個人認真比對的樣子,實在是讓人不禁搖頭。
這是不是代表著市監局的監管機制存在漏洞?
還是說監管機構已經被各種力量所牽制,導致了監管工作的不力?
那么,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究竟是如何做到掌控高校食堂項目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任何一家企業要在市場上立足,都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
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大規模的資源整合和巨額投資,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場競爭力。
而企業能夠在市場中掌控了方方面面,這也讓其能夠更加自由地行動。
不過,企業有了足夠的實力和資源,并不代表著就能夠輕松地在市場上行動自如。監管機構作為市場規則的守護者,必須要對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等領域,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要遵守相關的規定和標準。否則,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
難怪能指鼠為鴨,原來是有一個家大企業啊!
據了解,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在高校餐飲市場上占有很大的份額,甚至有一些商家需要獲得該公司的授權才能進駐高校食堂。
作為市場上的翹楚,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的存在無疑會給其他小型商家帶來很大的市場壓力。
不難看出,由于該企業的實力和影響,與學校及市場之間的利益交換和混亂不堪的情況或多或少地存在。
而最近的一系列食品質量問題更是讓人對該企業的經營行為產生了很大的質疑。尤其是在食品質量監管方面,企業和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監督,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屢禁不止。
然而,對于食堂內進駐的商家,學校方面竟然表示要求很“嚴苛”,似乎由于人數眾多,學校似乎有怕事的顧慮。
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不僅讓人感到無奈,更是讓人為中國高校的發展擔憂。
一方面,如果學校無法保證企業質量,那么即使招收了大批優秀的學生,也會失去他們的忠誠度。
另一方面,如果市場監管機構無法起到監督作用,那么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難以得到足夠的保障。
在這個問題上,企業和相關部門的拖延和不作為都值得批判。
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任何不合理的行為都可能被曝光。
自恃勢力龐大,所以傲慢愚蠢地指鼠為鴨、丟棄樣本、掉包送檢,自以為能一手遮天,結果在互聯網時代翻了車,把學校和市場監管局拉下了水。其實大食堂里吃出什么東西都不算奇怪,出了問題承認、安撫、賠償、整改就行了,光明正大、敢作敢當,搞成現在一地雞毛純屬活該。
當出現問題時,企業和學校應該以光明正大、敢作敢當的態度來面對,承認問題,安撫受害者,進行賠償和整改。
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也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最后,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有700多個高校食堂進駐了中快餐飲集團有限公司的商家,但在全國范圍內只有大約3000所高校。
即使某些高校有多個食堂,700多的數量似乎也過于夸張。
如果數量沒有出現錯誤的話,也就意味著全國三分之一的高校食堂都和這家公司有關聯,細思極恐。
因此,我們必須對這個數字產生懷疑,靜待有關方面的回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呼吁市場監管機構加強種種監管,也需要呼吁企業方面多加注意,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監督和管理,維護公平市場的正常運行。
怪不得局長這次這么著急出來澄清,原來背后有這么“復雜”的大公司。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