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摩友在馬路上“速度與激情”,操心網友在評論區“圍觀和咒罵”。坦白講,只要網紅摩友不車禍身亡,一切看起來還挺和諧的。畢竟,“我騎我的,你罵你的”,各取所需,流量為界,還要怎樣?
【資料圖】
可問題是,但凡網紅摩友車禍身亡,事情就變得不再和諧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新近兩起網紅車禍身亡事件的輿論反應:一起是網紅“馬若松”遭遇車禍不幸遇難,一起是網紅“安安”和網紅“小嬌妻”撞上綠化帶不幸身亡。
按理說,人已經沒了,評論區的“圍觀和咒罵”也該停一停了,就算不徹底安靜下來,起碼也不要上升到網暴。可遺憾的是,無論是“馬若松”的父親,還是網紅“安安”和網紅“小嬌妻”的朋友,都被逼到不得不站出來發聲,強調自己的兒子很好,強調自己的朋友很好。
說實話,這般強調不見得管用。但是不站出來發聲,只會讓局面更加難看。換句話說,只要有親人和朋友不離不棄,覺得他(她)們人很好,那么在“飛車”、“飆車”、“炸街”的負面印象之外,還是有非刻板印象可以保住他(她)們生而為人的尊嚴。
就如朋友面對“網紅小嬌妻曾因回懟網友遭網暴”給出的解釋:“她騎車很穩,人也很好,不服輸,回懟網友是因為不喜歡陌生人指點。”一定程度上,這種解釋是無法獲得網友理解的,但是卻從朋友的角度告訴人們,網紅“小嬌妻”生前的言行只是一種個性,并沒有惡意。
甚至從社交媒體的交流來看,比起網友在評論區“圍觀和咒罵”,網紅“小嬌妻”所謂回懟更多出于本能的自我反擊。可即便如此,車禍身亡這四個字傳出后,評論區的“圍觀和咒罵”瞬間升級為“吃席鞭尸”。
并且這種“吃席鞭尸”還不只是簡單的道德指控,更多是將過往的騎行細節、事故的發生過程進行技術性解讀,然后形成無懈可擊的封印式定性。不可否認,這樣的“吃席鞭尸”看起來很嚴謹,但是仔細咂摸,會發現其中呼應著“遲早死”的咒罵,因為沒出車禍前,這幾乎是評論區的主旋律。
只是追根究底地說,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的“飛車”、“飆車”、“炸街”等一系列“帥爆了”的行為,多數其實是擺拍的。也就是說,摩友們真正出車禍時,真還不是因為“飛車”、“飆車”、“炸街”行為導致的后果,而且就算有也不多見。
之所以這樣強調是想說,網友們不管是在評論區“圍觀和咒罵”,還是在評論區“吃席和鞭尸”,本質上都有臆斷的成分。換句話說,動輒在評論區吃席鞭尸類似無腦喊為民除害。從某種意義上講,“飛車”、“飆車”、“炸街”是不被主流輿論喜歡的,這其中除了安全的考量,更多是覺得“飛車”、“飆車”、“炸街”多跟不良人群掛鉤。
不過奇怪的是,不喜歡不代表不喜歡看,社交平臺上有關摩友的視頻熱度還挺高的。尤其是摩友小姐姐,更是熱度很高。就拿網紅“安安”和網紅“小嬌妻”來講,網友罵歸罵,可是追著看的也不少,即便評論區里沒好話。
至于像網紅馬若松,因為他是男摩友,所以網友們更多關注他的特技怎么樣,甚至在“吃席鞭尸”時還在進行技術性分析,是否跟“翹車”有關,起碼評論區基于“翹車”的追問挺多的,快趕上交警寫事故定責的地步。
總之,只要網紅摩友車禍身亡,評論區的網友定責永遠是“摩友的問題”。而且都不用現場勘查,甚至也不用看報道。因為,網友的基本邏輯是摩友“遲早死”,底層邏輯是我不喜歡“飛車”、“飆車”、“炸街”,所以搞這些的摩友“必須死”。
就此再去理解“動輒在評論區吃席鞭尸類似無腦喊為民除害”,可能就更有感覺了。只是說回一起車禍,如果只用潛意識去定責、去指責、那么還要所謂的交通規則干什么?另外關于“馬若松”、“安安”、“小嬌妻”的悲劇,就算他(她)們出車禍源于“不守交通規則”,那么也只能代表他(她)們自己解釋車禍的原因,不能將所有的摩友都黑化了。
因為只有不斷理清事情的邏輯,才有可能跳出惡臭的評論區,才有可能就事論事,才有可能真正明白“死者為大”意味著什么:不是說死者就不能批評,而是盡量批評行為的利害關系,從而轉化為公共教訓,而對于具體的人,還是那句話,他(她)不想死,他的家人更不想面對他的死,所以你們怎么好意思隨口而出“遲早死”、“必須死”、“為民除害”呢?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