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2436-草原邊境長城
(資料圖片)
作者:一枚紅領巾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古代長城是中原政權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線,對于農耕經濟的自衛自保有著重要的意義,漢族人也經常將其引為民族建筑奇跡,對此深感自豪。
清朝時的長城(攝于1907年)
(圖:wiki)▼
但建長城的思路卻并不是農耕民族所獨有,在遼闊的草原上,游牧帝國對長城的建設也頗感興趣,甚至將其付諸實現,沿著其邊境修建了一道長城。
站在中央王朝的角度看,人們經常把古代長城以北的游牧地帶視作同一個地理單元。
不過實情顯然并非如此,長城以北的廣大土地多樣性也很高,一如中國農耕區的南北方生產力生產模式有別一樣,游牧帝國也有南北之別。
塞外是個遼闊的世界
草原、綠洲、荒漠、雪原、大湖各有不同 ▼
歷代活躍在東亞歷史上的主要游牧政權,實際上擁有一個相同的地域中心,即鄂爾渾-色楞格河河谷地帶。這兩條河也是今天蒙古國的主要河流。
鄂爾渾河發源于杭愛山脈,流經著名的蒙古高原政治中心——哈拉和林,向北注入色楞格河。其支流圖勒河流經現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舊稱庫倫)。色楞格河則繼續北流,進入今天俄羅斯境內,注入貝加爾湖。
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與貝加爾湖有著密切的聯系
無論是曾經的都城還是今天的首都都在這一流域上 ▼
在這一帶,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肯特山、杭愛山、唐努烏拉山、東薩彥嶺等山脈圍出了一塊高原中的相對低地,周邊山脈提供的水源有利于形成連片草原,因此深受游牧民族青睞。
連片的平原和水源,給了游牧民族相對良好的定居條件
(圖:壹圖網)▼
突厥從6世紀中葉到8世紀中葉、回鶻從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蒙古在13世紀,都把鄂爾渾-色楞格河地區作為本國的政治核心地區。明智的游牧民族不會無端愛上這里,將其列為核心無疑因為此處在生產力、交通樞紐、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一定優勢。其往南就是把游牧地區切割為“漠北”“漠南”的大片戈壁和荒漠化草原。
游牧民族也是逐水草而居,并不喜歡這樣的荒漠地帶
(圖:Google map)▼
雖然中央王朝認為游牧帝國荒涼且蠻橫,但在蒙古高原的角度看來,更北方的“南西伯利亞”條件更加惡劣,當地人也顯得更加強悍且難以征服。
發軔于葉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同蒙古一般的荒涼,鄂畢河還更加天寒地凍一些
(圖:壹圖網) ▼
黠戛斯古稱“堅昆”,早在2000多年前就活動于鄂畢河一帶,后遷居葉尼塞河上游,即西伯利亞南部的米努辛斯克和阿巴坎地區。
大致位于今天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哈卡斯共和國▼
這里位于蒙古高原西北側,地處西伯利亞針葉林的南部邊緣,同戈壁—草原為主的蒙古高原不同,形成了森林、草甸、草原相結合的生態景觀。葉尼塞河流域水系發達,眾多大小不一的河流,滋養了沿岸地帶的牧草。自然條件水草豐美,使黠戛斯諸部得以充分發展畜牧業。
哈卡斯共和國境內的白伊尤斯河沿岸
(圖:Google map)▼
他們以肉、奶為食,逐水草而居。牛、羊、馬、駱駝等牲畜成為財富的象征,貴族甚至可擁有幾千頭牛。此外,這一帶森林茂盛,河流密布,蘊含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如野馬、黃羊、鹿等等。黠戛斯人游牧之余,也經常開展大規模的狩獵活動,積存食物并獲取珍貴的動物皮毛以用于貿易。
烏布蘇湖沿岸,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來了能感動到哭
(圖:壹圖網)▼
在唐代前期,黠戛斯曾發展成強大的勢力,擁有至少八萬軍隊和數十萬人口。(全民皆可戰?)
同其他古代游牧民族一樣,黠戛斯民風剽悍、勇猛善戰,為周邊所畏懼。除此以外,他們還擁有其他經濟優勢。
馬背上的民族,誰更會馴馬,誰的武力值就更高
(圖:壹圖網)▼
黠戛斯人居住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地區,鐵、銅、錫等金屬礦藏極為豐富,甚至會在暴雨后沖刷出礦脈,當地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高超,先后成為突厥汗國與成吉思汗的金屬制造基地。從公元5-10世紀,黠戛斯作為制造中心,為蒙古高原西部的廣大地區供應了大量鐵制箭鏃。
在米努新斯克盆地,銹紅色的鐵礦石豐度很高
(圖:shutterstock)▼
冶金技術在游牧民族發展史上經常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西漢名將陳湯曾經評論說,漢軍對戰胡人能以一當五,因為胡兵“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一旦是游牧部落擁有了趁手的兵器,便會更快崛起。比如草原霸主突厥興起以前,就曾做過柔然人的“鍛奴”。
這對于黠戛斯人來說就不是問題,其武士甲胄甚至長及膝蓋,戰斗力很強,連唐玄宗也曾稱贊他們“弧矢之利,所向無前”。
黠戛斯人鍛造的鐵斧,在當時很出名
(圖:Etsy)▼
充足的畜牧、漁獵資源和相對發達的冶金手工業結合,構成了一種混合經濟,為黠戛斯南下奠定基礎。公元七世紀,黠戛斯人開始形成一個強大的汗國。公元648年,他們來到長安,不僅向唐朝皇帝朝貢,還要“認親”。
原來,當年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匈奴,受封為右賢王,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李陵的后代。而唐朝皇帝宣稱門出隴西李氏,把飛將軍李廣當作自己的祖先。通過這一層關系,黠戛斯與唐朝攀上了親戚。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同作為李廣后世
有了這層關系,唐太宗名正言順地在黠戛斯設立都督府▼
唐中宗曾親口對黠戛斯使者說,兩國是同宗之國,與其他藩屬關系不同。唐武宗時,甚至真的要將黠戛斯可汗的名字載入皇室譜牒。當然,這種親緣關系的算計成分更大,黠戛斯后來成為唐朝在漠北的重要屬國,多次參與了對突厥的圍攻,開辟針對突厥的北方戰線。
南北并進,形成包夾之勢,突厥腹背受敵 ▼
八世紀中期,回鶻汗國消滅后突厥,稱霸漠北,黠戛斯很快與其發生沖突。公元751年,回鶻磨延啜可汗對黠戛斯發起進攻。758年,回鶻與黠戛斯大戰于葉尼塞河流域,黠戛斯軍五萬人被回鶻擊敗,損失慘重。幾番較量下來,黠戛斯一方處于明顯劣勢。
然而,回鶻并未徹底打敗黠戛斯人。他們不得不多方布防,派軍隊守衛自阿爾泰山西端至西薩彥嶺的漫長防線。
回鶻人,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輩
(圖:wiki)▼
面對令人頭疼的北方頑敵,回鶻人最后竟學起了漢人的辦法,修建了一套“長城”式的防御體系:防線從薩彥嶺南麓向葉尼塞河和赫姆奇科河流域延伸,基本工事為一條長達230公里的黏土墻,其間一個城堡接著一個城堡。這些城堡和城墻用長方形磚筑成,筑城技術大約來自漢人和粟特工匠。
回鶻人設置的這道邊墻,基本相當于回鶻汗國的北部邊界,也差不多可以看作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分野。因此,其后它也經常作為北亞強權的分界線而存在。1727年,清朝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規定清朝與沙俄以薩彥嶺為界。今天,這里則靠近蒙古國與俄羅斯的分界線。
薩彥嶺在阿爾泰山,曾經的中俄邊界線
1944年封鎖至今未曾開放
(圖:壹圖網)▼
然而,正如萬里長城難以解除北方邊患,這道漠北邊墻也未能令回鶻永保安寧。公元9世紀以后,回鶻國力漸衰,內部也紛爭不斷,給外敵可趁之機。黠戛斯阿熱可汗率軍擊潰了回鶻宰相的討伐軍,隨后于840年,在內應配合下,出動騎兵十萬擊破回鶻汗國中樞,焚毀其可汗牙帳。回鶻稱霸草原的歷史就此終結。
曾經的回鶻都城,如今只剩下廢墟
(圖:shutterstock)▼
黠戛斯人一面追擊回鶻殘眾,一面揮師南下大漠、西征天山。他們還遠征位于蒙古東部的室韋,把受室韋庇護的回鶻余眾帶回。勢力最強盛時,黠戛斯控弦數十萬,甚至可能占據了西域原屬唐朝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所在地。
強者當前,847年,唐宣宗冊封黠戛斯首領為“英武誠明可汗”,對其漠北霸權予以承認。
不過,黠戛斯的草原宗主地位并未持久。他們很快被其他民族逐出天山地區和蒙古高原,北歸葉尼塞河上游的故土,以至于在契丹(遼)抵達之前,草原的歷史出現了一段空白。
在黠戛斯國力衰弱的時候
哥薩克民族對黠戛斯人也是不待見的
(圖:壹圖網)▼
這種歷史演變的原因也許首先在于,黠戛斯的霸權崛起于葉尼塞河上游混合型經濟的基礎上,在自然環境迥然不同的蒙古高原核心地區難以移植。既定生活方式使得黠戛斯人轉移統治中心的動機遭到削弱。而他們原來的核心區實在過于偏遠,更適合在漠北進行軍事劫掠而非建立永久的控制。
黠戛斯人用一部長度僅次于格薩爾王的史詩《瑪納斯》
對它們歷史的進行傳唱(圖:shutterstock)▼
其次,黠戛斯人的政治體制過于落后,未能及時跟上建立東亞游牧霸權的需求。
黠戛斯內部分為多個部落,可汗以外存在一個部落貴族階層。在與唐朝的長期相處中,他們學習中原官制,設置宰相、都督、刺史、將軍、長史等官職。可是黠戛斯的“宰相”卻有七人,大約均為各部落貴酋,其他官職也只是借用名字而已,并未形成漢地式的等級森嚴的中央集權體系。
官僚等級制度還在黠戛斯人的棋盤上體現了出來
(圖:黠戛斯)▼
黠戛斯人之所以能先后同突厥、回鶻較量,是由于小酋長們在戰時愿意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外敵和掠奪財物。一旦強大的對手倒下、戰利品瓜分完畢,他們也就失去聯合的動力。等到黠戛斯再次出現在中原史籍上時,似乎已經失去了統一政權的形態。
后來,黠戛斯人逐漸演變為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人),成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和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今天這個中亞小國的國民也許不會想到,他們的祖先曾有過這樣一段稱霸草原、波瀾壯闊的歷史。
歷史上,出現在漠北草原上的族群集團眾多
失勢的霸主民族要么是西遷,要么是大批融入中原
(圖:壹圖網)▼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