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陸火
(資料圖片)
民辦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簡稱北理珠)正在經歷一場人事風波。
北京理工大學(簡稱北理工)派駐干部主導的北理珠黨政聯席會議,近日決定免去下屬四個學院院長職務,由來自母體學校的教職人員分別充任,引發北理珠教職工震動和不滿。
此次人事任免,被質疑不循規則、超越權限。北理珠多名教師憤然提出辭呈。
隨著風波持續發酵,北理工委派干部被指“妄為妄言”,尤其令當地人驚愕的是,北理珠社會投資方14年來堅持公益辦學不分紅,卻在該校大會上被指斥為“資本家”。
01
繞過董事會程序的“恣意調動”
北理珠黨政聯席會議紀要顯示,此次被免職的分別為該校會計與金融學院院長、民商法律學院院長、外國語學院院長、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
采用普通高校和社會力量合作辦學模式的北理珠,社會投資方為深圳光大策略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深圳光大策略公司),享有70%辦學權益,其余30%權益由北理工持有。
有別于公辦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北理珠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在一系列契約文本中,按章程設立的北理珠董事會,為該校法定最高決策機構,包括院系層面負責人任免在內的“三重一大”事項,須經董事會決議通過。這也與教育部辦公廳教財廳〔2016〕2號等多份主管部門文件的具體規定相契合,此前十余年來,董事會制度在北理珠總體運轉較為順暢。
但據反映,自2022年3月北理工派出的新任校長就職北理珠后,獨立學院董事會、監事會日漸虛置,章程和規章制度相繼被廢棄,由新校長等組成的“母體校團隊”事實上正在取代北理珠董事會。
多名北理珠知情人士談到,此前校黨政聯席會運作的一系列中層干部任免,因違反學校章程和既定程序遭到師生抵制。此次強行批量任免二級學院院長,決定仍出自校黨政聯席會議,繞開了校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及學校法定代表人事前也一無所知。
據介紹,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是該校“六星級”專業,國內外一批優秀專家學者受民辦靈活機制吸引而執教于此,辦學聲譽日益提升。
被免去民商法律學院院長職務的王建宇擔任院長十余年,聘期尚未屆滿,亦不到退休年齡,有評價稱其“學養和教學管理水平為業界所公認”。
該學院副教授陳丹舟在社交媒體表示, 王建宇是其留學歸國以來遇到的“最好的法學院院長”。
王建宇在去職當天發出《致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師生及家長的公開信》,稱北理珠黨委書記找其談話,“免職理由是北理珠二級學院院長,都將由北理工本部人員擔任”。
同日,社交媒體平臺出現一封《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學生與校友致校黨政聯席會議的聯名信》,稱此次人事調整“師生毫不知情”,屬于“校方未經廣泛征求意見的恣意調動”,并對此“由衷感到不滿與不解”。
據稱《聯名信》發出不到半小時,有多名現職教師、200多名學生和校友簽名。當日,該校陸尚乾教授、陳丹舟副教授等六名教師公開聲明,請辭在北理珠二級學院擔任的職務或辭去北理珠教職。
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多位教師表示,如果王建宇院長的職務調整是嚴肅審慎的,至少應該征求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的意見。
相關知情人士說,針對北理珠人事異動,以及該校董事會治理結構日益被顛覆而亂象紛呈,作為民法學泰斗級人物的梁慧星教授,痛惜之余投書北理工主管部門國家工信部,直陳北理珠當下管理運作弊端及根源。
02
獨立學院良性治理根基“被動搖”
相關信息顯示,受北理工委派,鄒美帥于2022年3月擔任北理珠校長,此前其為北理工合作與發展部部長;北理珠黨委書記李晉平以及多名副書記、副校長也來自北理工本部。
此次在免去四個學院院長職務的同時,北理珠黨政聯席會決定由北理工選派的四位教職人員,分別接替對應的學院院長職務。
教育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要求,獨立學院須做到“ 七獨立”,其中包括“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
受訪教師表示,北理珠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人才,以與母體高校精英型、學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區別。
“來自母體學校的教師勢必照搬母體高校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使得獨立學院成為母體學校的‘復制品’,‘民’、‘獨’、‘優’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將不復存在。”
多位北理珠人士傾向于認為,如果校黨委主要負責人按規定由廣東省教育工委從本省教育系統選派,北理珠就不可能有此亂相,更不可能釀成此次人事風波。
據介紹,承諾“永不分紅”的深圳光大策略公司,接盤投資北理珠14年來籌措并投入巨額資金,現已建成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在校生高峰時近3萬名,教職工達2000多名。
該校受訪教職工稱,北理珠發展成為在廣東省和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獨立學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而作為北理珠良性治理根基的董事會制度正在被動搖。”北理珠教職工認為,此次人事異動,是母體學校方利用公辦高校優勢爭奪獨立學院控制權,試圖對社會投資方邊緣化甚至迫使其出局,進而變“民”為“公”的標志性行動。
03
多方憂慮北理珠走向“失控”
“過去一年,轉設紛擾”。談及此次人事風波,提出辭去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副院長的陸尚乾教授,在社交平臺發文如是表示。
教育部對于獨立學院轉設提出三條路徑:轉為民辦、轉為公辦、終止辦學。2020年12月,北理珠、深圳光大策略公司共同向廣東省教育廳遞交方案,申請將北理珠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層次非營利民辦普通高校。
各地完成轉設的獨立學院,絕大多數轉為完全獨立的民辦大學。就廣東而言,全省17所獨立學院已有14所完成轉設,兩所已有明確轉設方向,唯有北理珠轉設一波三折、懸而未決。
相關教育專家分析說,根據教育部轉設政策,在有投資方且明確承諾繼續公益辦學的前提下,北理珠只有轉設為民辦大學一個途徑,并不存在其他轉設方向的選項。
知情人士透露,就北理珠轉設相關問題,北理工與社會辦學方歷經多次談判曾達成意向:
北理珠向北理工支付6億元“分手費”,北理工退出并同意北理珠轉為民辦公益高校。雙方代表就此簽署過備忘錄,但北理工最終未能在協議上蓋章。
接近校本部的人士稱,“母體學校對北理珠不放手,也有一些原因不便擺到臺面上。”
“母體校不遵守與北理珠投資方的合作協議,意圖以成立北理工珠海校區,改變北理珠民辦院校屬性,導致學校人心浮動”。這學期辭去北理珠教職的李麒教授,在社交媒體發文作上述表示。
2021年以來,教育部發布相關文件,對異地設立高校校區做出嚴格控制,原則上不再審批異地校區。消息人士表示,北理工正“動用資源做工作”,試圖繞開教育部規定將北理珠收入囊中,實現異地辦學。“畢竟北理珠有占地5000畝的校園和60萬平方米辦學設施,這些絕佳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頗為搶眼。”
李麒在上述廣泛流傳于北理珠微信群的文章中寫到,“2022年北理工指派鄒美帥團隊進駐北理珠,該團隊違法跳脫董事會架構”,“夸大社會投資方股東矛盾,借機集權集錢卻不愿認真辦學”,“完全不顧及辦學定位和實際需要,在未與董事會商議和通報預算的情況下,即在大會上宣布投資五億元修建辦公樓和圖書館”,“漠視獨立學院師生利益,違規將北理珠重要資源投入校本部所謂的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
李麒還指出,北理珠新團隊領導與所有教師逐個面談,“要求老師支持改為北理工校區,并當場簽名背書”;“新團隊在正常教學工作外,增加教師行政工作量,形式主義盛行”。
北理珠教職人員和當地教育人士表示,現今的北理珠已偏離正常運行軌道,正逐步走向失控邊緣。
04
從未分紅卻被公開斥為“資本家”
北理珠此番人事風波,還引起其他高校人士的擔憂。浙江大學法學院一位教授,長期受邀為北理珠民商法律學院學生授課。這位張姓教授在社交媒體表示,“蒸蒸日上的北理珠已探索出一種有效的辦學模式,良性發展勢頭被輕率和粗暴地遏制,情何以堪”。
該教授不無憂慮地表示,國家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保障社會辦學方權益的政策并未改變,但從北理珠的境遇看,對民辦高校的觀念歧視和制度性排擠依然存在。
深圳光大策略公司股東協議及公司章程補充條款載明:“學院永遠為公益事業,即公司永遠不謀求從學院分紅”。
據了解,目前北理珠各類資產總額達60多億元,賬面現金余額20多億元,對外無任何負債。多次外部審計確認,深圳光大策略公司未從北理珠獲取過一分錢紅利。
“在現任校黨委書記、校長等母體校委派干部眼中,社會投資方及校董事會竟成了‘資本家’。” 北理珠人士透露,他們“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要與投資方資本家對著干”;聲稱對于北理珠轉設,“上級只會支持北理工,不會支持資本家”。
北理珠多位受訪教師證實,2023年3月4日,在有800多名教職工參加的北理珠新學期工作部署會上,校長鄒美帥放言,“有人說我們胡亂花北理珠的錢而不心痛。民辦大學積累的資金不是資本家的,而是國家和社會的,要理直氣壯地花”。
“此言既出,會場嘩然。”一些北理珠教師對此質疑說,即便獨立學院結余資金屬于國家,就可以亂花嗎?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這是從上到下、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重要共識,而到了北理珠,社會辦學方就成了外人甚至被視為資本家,以這種立場和站位怎能辦好一所大學?
北理珠教職工和當地社會人士表示,在中央反復強調 “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的背景下,母體校委派干部如此妄為妄言,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再好的民辦高校,也會被徹底搞亂搞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