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蘋果的供應商之一——印度塔塔集團生產的iPhone外殼良品率只有50%。這條新聞出來后持續發酵,一些博主、網站已經推出“避雷”印度產iPhone的教程。從操作流程上看,消費者通過查看產品序列號、查看包裝封條的方式來分辨并回避印度產品,并進行無理由退換處理,直到自己收到心儀產地的產品為止。
針對此事,有博主評論稱,不要嘲笑印度,我們中國也是從“廉價低質”走過來的,如果印度能夠邁過這個坎,將來一樣會是中國的強大競爭對手。
該博主表示,蘋果把產能向印度轉移,是因為覺得中國人力成本高,想去印度剝削更廉價的勞動力,節約成本。鬧到現在這樣,錢肯定是省不到了,也許還會影響蘋果產品的口碑。可以說蘋果肯定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倒跳了自己挖的坑。但我勸大家不要因此嘲笑印度。
大家想想,咱們中國改開之初,剛剛開始產業大發展的時候,“中國制造”也曾經是廉價但粗制濫造的代名詞。也是經過二十年發展才逐步扭轉了世界對中國產品質量的認識。
莫迪領導印度搞“印度制造”,也是處于起步階段,剛一上手搞不好,質量出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印度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產能和品質方面保持進步勢頭的話,“印度制造”是有可能成為“中國制造”勁敵的。
無論咱們怎么想,印度是把咱們當作對手的。對咱們來說,不能輕視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應該趁印度制造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想辦法控制、抑制其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