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0日,被改判無罪兩年半后,李旭收到了河南省高院作出的《駁回申訴通知書》:
他要求國家賠償2829萬余元的訴求,被駁回了。
(資料圖)
河南省唐河縣白莊村,2013年時,村子南邊建了一家陶瓷廠,也將污染帶給了這個村子。
村民們反映,在村里耕地時,總能聞到空氣中的怪味,他們還懷疑,耕地也受到了污染,因為地里的作物死了很多。
2014年3月,唐河縣環境監測站作出的《檢測情況匯報》證實了村民的懷疑:陶瓷廠廢氣中顆粒物濃度遠超過儀器工作范圍,屬嚴重超標。
同年6月,唐河縣環境保護局向村民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也稱,經調查,陶瓷廠存在以下違法行為:一是違法試生產,二是超標排放。
但此后,陶瓷廠的污染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為此,李旭等人不斷向相關部門舉報這家陶瓷廠。
李旭介紹,在一次舉報后,陶瓷廠因“外排煙塵超標”被環保部門罰款152萬元。不久,他接到當地政府的電話,對方希望幫忙協調對三名村民“16.8畝耕地及種植的經濟作物造成污染”進行補償的事宜。
2015年4月,李旭等三名村民前往唐河縣工業區管委會,在場的還有陶瓷廠負責人;雙方在管委會工作人員同時在場的情況下,簽訂了協議:
由陶瓷廠向三名村民支付共12萬元賠償款,并要求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追究及再向相關部門反映申訴甲方污染問題”。
李旭說,當時,三名村民要求將“企業不得繼續污染”寫入協議,但最終沒有寫入。
不到一個月后,李旭等人發現陶瓷廠的污染仍在繼續,于是再次向環保部門選擇舉報。
2015年6月,陶瓷廠再次與李旭等人簽訂協議,向三名村民追加8萬元補償款,先付5萬元,并出具了一張3萬元的欠條,載明兩個月后憑欠條拿3萬元。
2015年8月6日,李旭等人拿著欠條來到唐河縣工業區管委會,剛進辦公室,就被警方抓獲。
2016年6月,三人被羈押10個月后,唐河縣法院作出判決稱:
李旭等三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以被害企業生產污染為由,采取向政府部門不斷反映、控告的手段,要挾被害企業,迫使其主動與其協商支付財物,構成敲詐勒索罪。李旭等二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另一人則被定罪免罰。
2017年12月,南陽中院維持原判。此后,李旭等人開始了申訴之路。
2019年12月,河南高院作出再審決定,認為原判認定李旭等人犯敲詐勒索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2021年6月,檢察院作出了《不起訴決定書》,認為李旭等人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決定不予起訴。
2021年11月22日,三人收到了唐河縣法院作出的《國家賠償決定書》,包括每人侵犯人身自由賠償113049.3元,精神損害撫慰金35000元,每人獲國家賠償約14.8萬元。
對這一賠償結果,李旭認為“賠償金額過低”,他向河南省高院提出了申訴,索賠2829萬余元。1月30日,河南省高院駁回其申訴,認為唐河縣法院的賠償決定認定事實清楚,處理正確。
筆者還注意到,在此之前,李旭等人還向向相關部門反映,希望政法監督部門依法啟動錯案追究機制,依法對錯案責任人監督追究刑事責任。
他們認為,村民依法反映環境污染及環保部門不作為問題,當地政府主動聯系他們,協調涉事企業對污染村民耕地、破壞種植作物的補償問題,一切都是依法依規,卻被人為制造成一樁“敲詐勒索罪”;
辦案機關的動機,無非是想“捂住我們的嘴巴,讓我們不再舉報污染企業和環保部門”。
2022年7月26日,李旭收到了唐河縣公安局的《信訪告知書》,其中稱:
針對他要求追究錯案責任人刑事責任的訴求,唐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委政法委多次研究,現已將此案交給唐河縣人民檢察院主辦,公安局、法院協辦。
李旭向筆者介紹,令他們遺憾的是,最終的“追責”,也停留在了表面:
大約兩個月前,他收到了相關部門的口頭回復,“對案件承辦人作出批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