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相信很多人都憋著一口氣,也有很多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而現在,松動的風氣一吹,已經有城市開始搶跑,已經有人開始搶跑!
近期,浙江傳來消息,省商務廳等相關部門將組織超10000家企業赴境外參加經貿活動。
(資料圖)
省級領導帶隊,包機、拼機、組團去搶單!首期就是8天的歐洲行。
千封郵件不如一次見面,飛機能等訂單不能等。
就在不少城市還在觀望,還在躊躇的時候,浙江已經準備起飛了!
為了打消企業家的顧慮,浙江政府部門親自帶頭保障,合力搶訂單,這種現象在別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為什么浙江敢?為什么浙江那么急?
很多人都知道,浙江人做生意是一把好手。
但卻不知道為什么他們會做生意?
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浙江雖然毗鄰大海,但地形上卻以山地居多,很少有平原,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
在古代,種田才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浙江人多田少怎么辦?只能走出去!要么好好讀書,要么迫于生活的壓力走南闖北。
早期的浙商,就是靠彈棉花、剪頭發等技能去全國各地做買賣。
而且浙江水路運輸發達,有內河也靠海,河運海運均很方便,這給經商帶來很多便利。
地理決定文化,文化又相互影響。
很多浙江孩子被從小灌輸長大后的目標就是做生意賺錢,能力大的做大生意,能力差的做小生意。
1843年11月,上海開埠。
在不少國人正忌憚洋鬼子的時候,浙江湖州劉記絲行的老板劉鏞首先走進上海,他自學外語,直接與外國買辦做起交易。
1876年前后,湖州商人達到鼎盛時期。
當時有一句流行語,“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財富超過100萬兩銀子的是象,50萬到100萬兩的是牛,30萬到50萬兩的是狗。
短短幾十年,浙江商幫的財富就呈現了百倍千倍級增長。
到了民國時期,寧波商人也抓住了商機,從傳統的沙船業、錢莊業,轉向輪船業、銀行業。
他們互相抱團,互相取暖,把店鋪開遍了上海。
當時有個說法是:寧波人一罷工,能讓整個上海癱瘓。
有一次,法國人占了寧波同鄉會的墓地,寧波的商業精英們就號召罷工罷市,搞得法國租界灰頭土臉,不得不讓步。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浙商也一直是當仁不讓的“中國第一商幫”,勢頭強勁。
尤其是在炒房時期,溫州炒房團的故事令人“聞風喪膽”。
每次世界杯競猜或者外國總統大選的時候,“義烏指數”也會登上熱搜。
互聯網時代,那個曾經叱咤商海的馬先生,更是高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浙江人對做生意的渴望,可能真的成為了一種精神。
早在疫情期間,浙江的商務部門就已經悄悄帶隊出國了。
因為目睹本省中小企業的困難,年初的時候,浙江就率先提出“探索開通定期包機航班”等舉措,為商務人員的國際交流提供了便利與保障。
浙江累計組織了1400多家外貿企業參加境內外專業性展會52個,開通出入境商務定期航線32條,每周固定41班次。
企業家出得去,談得好,回得來,這就有力保障了訂單不被越南、印度等國家搶走。
在別人都在想分蛋糕的時候,浙江的思路總是要做大蛋糕。
在別人還不敢出家門的時候,浙江就已經走出了國門。
在別人還在提倡不返鄉的時候,浙江就照顧到了最多的老鄉。
如今,浙江再次放開腳步,直接把規模擴大到了一萬多家企業,并親自帶隊出海,這樣的進取和格局,令人敬佩。
這樣的擔當和責任,令人尊敬。
當年改革開放,深圳的搶跑讓整個南中國煥然一新。
今天浙江的搶跑,也勢必會讓各大城市迎來經濟上的洗牌。
起風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地方拿出浙江一樣的闖勁,搶得商機,就是搶得發展,就是搶得民心!
關鍵詞: 浙江政府帶領萬家企業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