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孤單
(資料圖片)
不妨抬頭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 蘭辛
每晚八點半 陪你看世間
逐漸放開后,很多人心里是惶惑的。
感覺就像抗疫三年,現在突然迎來了新冠疫情的畢業考。
到底都會遇到什么難題,我們能不能從容過關,大部分人心里都沒底。
最近很多人都把目光看向了鐘南山,想聽聽他怎么說。
今天,久未露面的鐘院士重要發聲了,他給了我們兩個定心丸:
第一,感染不可怕,99%的人可以在7-10天內完全恢復。
第二,關于后遺癥,他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引起器官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聽到這兩句話,大家是不是又有些寬心了?
其實,如果說“和新冠病毒共存”,是我們即將到來的大考。
那之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已經交卷了。
我們即將面對的難題,他們之前都經歷過,也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今天,我想通過他們的經歷,大致推斷一下我們的未來。
01
感染人數會怎樣?
我們來看看香港答案。
今年之前,香港其實一直和內地一樣,在堅持動態清零。
控制得本來也很不錯。
但是在2022年元旦前后,有幾個境外輸入病例,引發了香港的第五波疫情。
這一波,控制不住了。
雖然有嚴格的管控措施,感染人數還是蹭蹭的漲。
從兩例,到本土新增過萬,用了56天。
從過萬到日增超過5萬,只用了5天。
大概40天后,出現了2個新冠死亡病例。
60天后,單日新冠死亡人數117人。
到100天后,香港衛生總署統計,在第五波疫情中,香港共記錄到118萬人感染,8735位新冠感染者死亡,病死率為0.74%。
也就是說,每10萬病例就有740人去世。
不過香港的新增確診人數統計,不是特別準確。
因為很多是市民自己用抗原檢測,然后自覺上傳,而并不是每個市民都會上傳。
所以實際感染人數,肯定大大高于官方公布的確診數字。
香港大學曾經推算,香港那一波應該有440萬人感染。
而香港的人口是750萬,那就是近60%的人感染了。
這也符合英國最早的說法:60%的人感染,就基本實現群體免疫。
那么按照440萬人感染、8735人死亡計算,病死率就是0.19%。
也就是說,每10萬感染者,死亡190人。
如果用全部人口750萬計算,死亡率就是0.116%,也就是說,每10萬人,死亡116人。
這是香港的情況。
因為香港當時也是奧密克戎毒株,所以我們比較有借鑒意義。
接下來,我們可能也要迎來一波感染人數大爆發,直到感染者達到人口的60%。
而香港在“清零”的管控措施下,感染人數還這樣猛增,
我們內地現在已經是“半放開”狀態,發展肯定要比香港快。
所以,我們的感染者人數劇增,估計用不了一個月。
根據今天的統計數據,內地現有本土感染者已經超過了36萬。
這個數字,估計很快就要漲起來了。
也有專家預測,我們第一波,會有60%的人感染。
基本是一家三口感染倆的節奏。
中國14億人,那就是會有8.4億人感染。
要趕上春節,那可真就變成“億陽遷徙”了。
這么想的話,其實眼下這幾天,反而是最安全的。
因為這是這片土地上,新冠病毒感染者最少的時候了。
當然,無論如何大家還是要做好防護。
口罩暫時是別想摘了。
02
感染者驟增之后
會怎樣?
還是看香港答案。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時,雖然已經是奧密克戎毒株,但當地人對新冠病毒的印象,都還停留在“好可怕、會死人”的階段。
所以很多人發現自己陽了以后,就特別恐慌,第一時間就去掛急診。
恐慌的情緒一蔓延,急診就開始爆滿。
而醫院呢,一方面是新冠患者驟增,一方面是多名醫護確診不能工作,所以很快就撐不住了。
在疫情一個月左右,每日新增大約1000例的時候,香港的醫療系統就已經瀕臨崩潰。
到兩個月后,每日新增確診達到5萬多,醫療體系就可以用“崩潰”形容了。
有的醫院,在就診高峰期,大約1500人在急診室外排隊等待。
關鍵是,這些露天候診的患者,很多都是高齡老人,送醫時已經情況危急。
他們得不到及時治療,躺在那里聽天由命,還是挺慘的。
而香港當時不但新冠患者的重癥和死亡人數都很高,連其他病的正常診療也大受影響。
總之,醫院的狀況真是挺嚇人。
而這也正是我們眼下最擔心的事情。
國家之所以遲遲不敢放開,一個重要的顧慮,就是擔心太多重癥擠爆醫院,導致醫療系統崩潰。
內地的醫療資源還沒有香港好。
很多城市ICU床位本身就不太夠,沒有新冠的時候都不好進。
如果短時間內60%的人感染,情況會怎樣?
我們簡單算一下。
一個1000萬人口的城市,感染者大概會有600萬。
專家說99.5%都不需要去醫院。
那剩下的0.5%,也有3萬人。
大家也知道,我們醫院的發熱門診,本來到冬天就很擠。
這一下子多出3萬人,真的能承受嗎?
這3萬可都是需要緊急治療的人啊。
我看到新聞,最近北京的發熱門診就已經爆滿了。
雖然北京衛健委要求“發熱門診原則上24小時提供服務,應開盡開”。
但是跟香港一樣,一方面是發熱的病人驟增,一方面是很多醫護感染。
很多發熱門診都關了門。
開門的醫院,都大排長龍。
這還是大北京,要是在醫療資源更差的偏遠地方呢?
不過今天下午有一個好消息。
國家衛健委說,各地要把方艙醫院,改造成“亞定點醫院”。
不但要有治療功能,還要把10%床位,改造成監護病床。
這應該能緩解一些燃眉之急。
從基本放開的前幾天來看,其實各地情況也不太一樣。
廣州看起來比較正常,北京門診就很擠,還有一個北方城市據說連退燒藥都買不到。
我們會經歷什么,可能跟我們生活在哪里也有很大關系。
那我們自己能做什么呢?
首先肯定是打好疫苗,別出現重癥。
然后輕癥別慌,自己在家處理,別去增加醫院的負擔。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近期一定要多多注意防護,別在感染人數最多的時候感染。
我們盡量把感染曲線拉平,就算總要感染,也別都擠在一個大高峰。
這樣醫院就稍微從容點。
我們也就算為國家做貢獻了。
03
除了醫院被擠爆
還可能有什么麻煩?
其實麻煩的不只是醫院。
一旦感染人數暴增,可能會出現各種想象不到的情況。
其他國家有因為老師、學生感染太多,而不能上課的。
有因為運輸工人大量感染,導致貨品短缺的。
而因為飯店工作人員感染,很多餐館關門的。
再看國內最近也有一個城市,據說很多煤廠工人感染,導致沒有煤燒暖氣,很多市民家里的就很冷。
本來疫情就嚴重,家里再冷,感冒發燒的更多了。
當然這事真假咱也沒考證,但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我們未來幾個月,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奇葩的狀況。
大家要有思想準備。
我還是建議大家除了備藥,也要存點吃的,以防萬一。
04
大概會死多少人?
這是最最重要的問題。
之前放開的國家,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有比較慘烈的,比如印度、俄羅斯、美國。
印度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火葬場都塞滿了、人們直接在街上燒遺體,慘烈場景大家可能都看過。
世衛組織給出了2020年各國的疫情相關超額死亡人數。
大家看圖:
當然,也有表現非常好的國家。
比如新加坡。
新加坡從2021年10月,就開始宣布不再“清零”。
現在也算放開一年多了。
而疫情三年,新加坡的死亡人數是1700人左右。
再看看印度一年就是474萬。
真是云泥之別啊。
這不只是因為新加坡人口本來就少。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防疫措施很到位。
新加坡是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隨著病毒不斷變異,許多人還主動選擇接種第三、第四針來保護自己。
然后政府的策略也跟進很及時。
剛放開時,當感染人數太多,醫院ICU使用率達到90%,新加坡就會收緊防疫措施,避免醫療系統被擊穿。
剛開始放開時,國家也要求市民戴口罩、聚會不能超過5人、入境人士需要核酸檢測。
后來等疫情穩定,才一點點改變這些措施。
一直以來合理、穩妥的措施,高素質的民眾,加上本來就不錯的醫療資源,讓新加坡比較平穩地通過了疫情的考驗。
這場大考,如果說新加坡是模范生,印度是差等生。
那中國會怎么樣呢?
綜合看,我們的人口和印度差不多,但我們放開得更晚,措施更謹慎,疫苗接種率也更高。
所以,大概會是一個新加坡和印度中間的成績吧。
05
疫情會好轉嗎?
好轉之后還會再爆發嗎?
肯定會。
通過別的國家的情況看,新冠疫情,不是打開之后感染一波就完事兒了。
它是隔上幾個月,就來一波,感染一批人。
英國疫情早期就是“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反反復復。
因為放開之后,醫療系統很快被擊穿了。
不但新冠患者看不上病,腦梗、心臟病的死亡率也大增。
國家就又趕緊又采取嚴格封控措施,控制感染人數。
控制一周,緩和了,再放開。
放開一周,看不行,又封控。
這么開關開關開關,好幾次。
然后這一波疫情過去,往往半年左右,又會再來一波感染高峰。
如此反復。
那以后我們國家,可能也會有這種情況。
當然,因為我們的準備比較充足,奧密克戎的毒力也更弱了,可能不會有太劇烈的“開關”。
但是一旦發生大規模感染,還是可能采取封控措施。
未來幾個月,都可能是疫情相對“動蕩”的時期,大家要有思想準備。
06
放開后
是不是就徹底自由了?
不會!
再來看香港。
年初香港感染者暴增后,港府被迫放棄“動態清零”,之后逐漸放開。
到現在,半年過去,香港看起來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
這兩個月來舉辦了不少大型活動,看起來真是“馬照跑、舞照跳”了。
這是真的完全當新冠病毒不存在了嗎?
并不是。
前幾天港媒專門發文,講香港現在依然每天采取各種防疫措施。
依然要求民眾打疫苗、戴口罩。
我想內地大概也會如此吧。
就算真的放開了,防疫措施也不會全部停止。
我們還要打疫苗,還要戴口罩,還要注意避免感染。
奧密克戎畢竟還是個麻煩的病毒,不能當它不存在。
所以還是那句話,“共存”不是“躺平”。
07
我們的具體感受會怎樣?
這個很多國外的朋友都跟我講過。
大體就是,剛開始放開,都是戰戰兢兢,非常忐忑。
但千防萬防,還是中招了。
感染之后有人沒癥狀,有人發燒很難受。
但最后基本都很快康復了。
然后你身邊也會不時有人感染,不能上班或者上學。
但他們很快都會回來。
都經歷過一輪,也就覺得其實沒啥了。
最后大家都基本是同一個態度:“去它的吧,愛咋咋地,為了這么個玩意兒天天活得這么憋屈不值當”。
當然,必須得說,這是“大部分人”的狀態。
肯定也還有少數人,感染過程更加痛苦,甚至有親人因此離世。
這也是沒辦法,我們只能希望這樣的人越少越好吧。
08
李月亮 ?
當然,以上都是粗略的推斷,不一定準確。
而且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都有很大不同。
我們的經歷肯定和別人也不同。
現在的一切都只能是推測,我們真正會經歷什么,只有經歷過才知道。
最后還是忍不住感嘆一句:
這病毒真是太難纏了。
中國如何以最小的損失,回歸真正的正常生活,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而這個挑戰,需要我們14億人一起迎接,一起闖關。
過程可能并不容易,但我們要努力爭取一個好結果。
大家加油啊。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新女性主義者,扎實寫字的手藝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伴萬千讀者成長。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