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自己家里,定期有照護管理師上門提供服務——自從簽約了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王奶奶的子女們有如吃了一粒定心丸。照護管理師還能根據老人的各項健康數據給出專業的護理指導,相當于將養老機構的床位“搬”進了家門。今年,北京將新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張,更多的重度失能、重度殘疾老人享受到專業照護服務的同時,“照護管理師”作為一項新的職業也悄然產生。
(相關資料圖)
上午9時,照護管理師小雪按時來到王奶奶家上門服務。小雪名叫蔣冬雪,已經為王奶奶上門服務了一年多。坐在輪椅上的王奶奶看到是小雪來了,神情頓時舒展。“你看,她記得你呢!”老人的子女笑著對小雪說。
王奶奶家住木樨地,今年86歲,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腦梗,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被評估為重度失能。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認知方面也出現了問題,三個子女輪流照顧,仍然覺得吃力。老人的女兒還專門買來了養老護理的書籍,自學照護知識。可到了實踐的時候,依然是手忙腳亂。2021年10月,子女們為老人簽約了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照護管理師定期上門,將專業的照護服務送到老人床邊,老人的護理狀況才有了好轉。
說話間,小雪打開醫療箱,為老人測了血壓、血糖。“您看看,這三個數字是什么?”“60,120 ,81——”在小雪的引導下,老人準確念出了血壓計上的數字。小雪說,這其實也是一種鍛煉。因為老人的語言能力衰退,吞咽也會跟著出現問題,所以要和老人多說說話。
“幸好有小雪。她就是我們的主心骨!”老人的女兒張女士說。去年12月份,老人“陽了”,有那么幾天,子女們給老人喂水,水直接從嘴角流了下來,身體狀況非常不好。由于老人有基礎病,一家人都非常緊張。那段時間里,子女們和小雪不停地溝通。在她的專業建議下,子女們對老人的血壓血氧格外注意。燒了一個多星期,老人最終扛了過來。
“有問題我們就問小雪。”張女士對照護管理師的服務贊不絕口。最開始,姐弟三個不會抱、不會扶,是小雪指導她們如何進行扶抱轉移,如何防止老人生褥瘡。就連怎么給老人正確測量血壓血糖,小雪都非常詳細地講解。張女士說,她現在心里特別踏實。因為小雪對老人的健康數據了如指掌,甚至連老人一天睡了幾個小時,翻了幾次身都知道。
隨時響應,養老床位上傳監測數據
其實,照護管理師并不要求每天都上門服務。按照約定,小雪每個月到王奶奶家上門服務的次數一般是兩次。那她是怎么實時掌握老人的健康信息的呢?
這要歸功于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的智能設備。
在西城區,每張家庭床位都免費配備了一套價值3000元的智能設備,包括智能床墊、智能血壓計、呼叫器、網關等。通過這套設備,老人的健康數據可以實時傳輸到照護管理師的手機上,如果有異常,照護管理師會第一時間作出響應。小雪所在的“北科養老”,就是一家專注智慧養老的科技型企業。
“這套系統的響應速度非常快。”張女士說,一次她開抽屜時,她不小心碰到了智能床墊的按鈕,結果不到1分鐘,小雪就把電話打過來詢問情況。雖然是一場虛驚,但通過這件事,張女士心里更踏實了。
小雪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家庭床位的服務系統。她介紹,老人的健康數據主要是通過智能床墊上傳的。這款智能床墊可以監測老人的睡眠、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和一些養老機構使用的智能床墊是同款。一旦床墊監測到異常,她的手機上也會收到提示。
因為這些智能設備,老人家里不用怎么改造,就實現了將養老床位“搬”進家門的效果。簽約服務后,王奶奶依然在原來的房間內休息,裝修還是原來的裝修,家具也是原來的家具。臥室的墻上,掛著老人和老伴的合影,床角旁的桌子上,鋪著她心愛的藍底白花手絹,幾件老物件的位置都沒有挪動。張女士說,雖然把養老床位“搬”到了家里,但家里的環境還是“一切如常”。
說起為什么沒有將老人送到養老機構,張女士表示,老人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會感覺到更加有安全感。她說,當老人已經到了“任人擺布”的階段,讓老人有家的感覺至關重要。
省錢安心,家庭床位讓養老“無壓力”
區別于一般居家養老“自助”型的養老方式,養老家庭照護床位主要是依托就近的養老服務機構為老人提供專業服務。由于是將專業服務送到老年人的床邊,養老家庭照護床位不收取床位費,減輕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家住南線閣社區的重殘老人常大爺患有糖尿病、心梗,做透析已經十幾年,老伴患有腦梗。吃藥、透析加上日常消費,老兩口每個月的支出都要在五六千元,壓力不小。簽約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后,經濟負擔非但沒有額外增加,專業照護方面還有了保障。
“我的腳就是泡腳的時候泡壞的。”常大爺說,因為糖尿病,這些年他沒少受罪。一次泡腳時,水溫只高了一點點,他的腳就被燙傷了,傷口好長時間都無法愈合。“糖尿病人容易出現糖尿病足,不但泡腳需要格外注意,修腳也需要專業的修腳師傅來操作。”照護管理師井送杰說,老人的眼睛失明,居住環境狹窄,容易發生磕碰,導致傷口不好愈合。根據常大爺的特點,井送杰為老人制定了量身打造的照護計劃,為老人安排小時工、修腳師,以及陪同就醫、助行等服務,避免老人再次因為意外而受傷。
小井告訴老人,這些養老服務都是附近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的,專業可靠。她本人也在養老驛站工作,一旦有急事,10分鐘就可以到。“現在我放心多了,有事就找小井!”常大爺滿意地說。
相比機構養老,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常大爺老兩口如果選擇住在家附近的養老機構,一個月的費用約在兩三萬元。即便是選擇遠一些的養老機構,每個月的花費至少也要萬元起步。而家庭床位沒有床位費,每個月政府還給補貼600元。
根據《北京市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申請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的老年人須為具有本市戶籍、居家生活,并經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確定為重度的失能老年人或重度殘疾老年人。城鄉特困供養人員可擴展到中度失能老年人。
目前,西城區正在運營的家庭床位大約有2000多張,其中北科養老運營著近600張家庭床位。北科養老負責人路嵐淇介紹,從平均來看,每位老人每月的養老服務消費在1000元左右。從價格上,家庭床位的優勢顯而易見。“有需求的戶籍居民可以去社區進行申請登記,由養老驛站同居民聯系,介紹相關政策,經過評估和資質審核后,就可以簽約了。”不過,由于各區分配到的家庭床位指標有限,申請還需要“先到先得”。
床位增長,養老新職業正悄然興起
今年,北京將新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張,更多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專業照護服務。隨著家庭床位數量的增長,照護管理師也成了一項新的職業。
作為開展家庭床位試點工作最早的區,西城區按照1:40的比例,為家庭床位配備了照護管理師。“目前照護管理師只在西城有。不同于養老護理員,這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崗位。”路嵐淇介紹,照護管理師都是持證上崗,在“北科養老”,所有照護管理師都需要具備醫護人員資質,其中不少是90后甚至95后。
“照護管理師是家庭床位的核心。”她說,照護管理師并不是一個人在工作,她的背后有家庭床位智能管理系統,和醫生、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專家團隊。簽約之后,照護管理師會為老人建立檔案,并根據老人的身體、心理、認知等狀況制定照護計劃,安排工作人員為老人提供服務,滿足老人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照護管理師與養老護理員有著本質的不同。
家庭床位的優勢顯而易見,一些高齡、獨居空巢的老人也提出了相關需求。“北科養老”也面向這部分老人推出了市場化的家庭床位服務。“這部分老人因為高齡獨居,同樣存在很高的風險。”路嵐淇介紹,對于這部分老人,如果每個月可以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作為支撐,不但可以讓他們的養老生活更加安全,而且會更加有質量。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