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成通車起,回龍觀至上地的自行車專用路就廣受關注。這條嘗試解決北京通勤難點問題的自行車專用路,是否完成了最初的規劃目的?它在投用后的數年里,又產生了哪些影響?研究報告顯示,對于這條專用路通勤騎行者,每日平均節省通勤時間14分鐘,每周平均碳減排10.37噸。這條專用路南延至西直門橋后,預計有望吸引3.14萬人騎行通勤。
(資料圖片)
7成受訪者轉向騎行通勤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提出“建設健步悅騎城區”。而自行車專用路的規劃建設,就是北京打造騎行友好環境的一次落地試驗。
近日,《自行車專用路促進低碳出行及社會效用分析與建議——以北京市回天自行車專用路為例》的報告對外發布。報告認為,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這一條自行車專用路不僅具有傳統城市觀光慢行功能,還刻上了更多通勤的“烙印”。
報告顯示,據哈啰騎行數據,自行車專用路平均普遍單次騎行時間為20至30分鐘,平均單次騎行距離為2449米。早高峰自行車專用路通勤騎行者中,13%的目的地為上地中關村軟件園。從范圍上看,回天地區居民騎行15分鐘可大范圍向西南方向擴展。從受益小區上看,自行車專用路主要激活了同成街北側及西南部回龍觀新村附近小區的騎行可達范圍。
在實際使用中,自行車專用路多大程度促進了騎行通勤?報告團隊調研發現,在這條專用路吸引的通勤者中,約70%的人過去沒有騎行通勤習慣,轉化效果十分明顯。其中,57.5%從地鐵通勤轉變而來,從開車通勤轉變而來的比例為10.1%。專用路為65%的受訪者節省了10到30分鐘的通勤時間,為所有受訪者平均節省14分鐘通勤時間。據匯算,自行車專用路通勤騎行者每周平均碳減排為10.37噸。
“走出回天” 服務全市騎行者
除周邊社區居民外,自行車專用路上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騎行者。
“天通苑有這么一條路據說特別好。” 在互聯網騎行社區北京騎友的討論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句話。這條專用路建成后,其品牌效應與知名度在全市范圍已經打響。報告顯示,在全市調研中,有34%的市民聽說并使用過自行車專用路,聽說過但未使用過的市民占比47%,完全沒有聽說過的市民僅占不到兩成。
除了日常使用的沿線居民,全市范圍內的受訪者中,有31%的人曾在自行車專用路騎行。報告團隊調研發現,對于沿線地區以外的專用路使用者,其使用時段主要集中在非通勤時段,也就是說,自專路除通勤功能外還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觀光和體驗。“這意味著,雖然自行車專用路最初規劃目標在于解決高峰期的通勤壓力,但是,它的復合功能已在3年多的使用中被市民逐漸發掘。”報告團隊成員姜琪說。
在對自行車專用路使用者的調研中,不以通勤為第一目的,而是更看重鍛煉健身的受訪者比例超過35%,專用路騎行行為背后的健康價值正在被發掘。同時,抱有“通勤的同時完成每日健身”想法的市民也不在少數。據報告測算,如使用自行車專用路上下班通勤,3/4的騎行者可以達到有氧運動的基本需求。其中男性平均消耗1.7碗米飯的熱量,女性平均消耗1.3碗米飯的熱量。
建議完善設施應對天氣影響
報告團隊調研發現,約兩成居民曾使用自行專用路,后因對設施不滿意而放棄。
“北京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秋冬季節多大風天氣。而自行車專用路的高架形式也放大了北京氣候條件中不適宜騎行的特征。”姜琪介紹,根據調研,在遮陽、避雨、避風方面的改進是目前騎行者最主要的需求,還有部分受訪者反映路面較軟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繼續推動設施提升,增加設施的包容性。
此外,通勤時段共享單車的調度與匹配會對騎行通勤的規模產生限制,報告建議在騎行潛力較高的道路,強化對騎行設備的管理。
目前,自行車專用路南展項目已進入建設階段。報告根據相關數據分析,自行車專用路南延至西直門橋后,將吸引約30.6萬人使用,吸引約3.14萬人騎行通勤,約3000人將改變原有汽車等高碳出行的方式,轉向穩定的騎行通勤,一定程度緩解回龍觀站、龍澤站及地鐵13號線早晚高峰壓力。
據悉,此次報告由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統籌撰寫。該公司孵化自市規劃院,2022年獲得本市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這一研究是以第三方視角,首次對自行車專用路的綜合效用等方面進行客觀評估并提出切實建議。”市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魏賀表示,慢行系統的建設需要長期持續、漸進擇優,推動城市更加宜居。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