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接診患者持續增加。為應對就診高峰,該院統籌組織全院急危重癥救治資源,通過建立綜合救治病區、重癥病區,建立亞ICU單元,開設呼吸疾病診療專區門診,暢通醫院-醫聯體間的轉診,開展互聯網醫院“新冠感染在線問診”等一系列措施,擴容整體收治能力,盡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癥患者。
急診增加診室縮短患者等候時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2月27日下午,朝陽醫院急診科分診臺前,就診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有序排隊候診。
“近兩周,急診醫學科持續高位運行,每日急診內科患者增至450至550人次,以老年人、合并基礎病的危重癥患者為主,24小時進入急診的救護車高達75至90車次。平時,我們的接診量僅為100余人。”朝陽醫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張玉華介紹,急診嚴格執行分級診療,經接診醫護評估后,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第一時間送入搶救室開展相應治療,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患者會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排隊候診,“目前,醫院的搶救室有16張固定床位,每日留下來的搶救患者有60人左右,急診資源正在高位運轉。急診按照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開展診治,優先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部分患者就診時有可能面臨長時間的等待,希望患者予以理解。”
為加快急診資源周轉,整個急診科被分為分診區、就診區和搶救區。“針對急診科轉運床吃緊的問題,22日,朝陽區衛健委緊急協調的3張轉運床、20張折疊床已經投入使用。同時,院內緊急協調為常營東院區購置的10張轉運床也已送至院本部使用。 ”張玉華說,該院進一步加強急診科醫護力量,“目前,急診醫學科全體醫護人員均堅守在崗位上,醫院也從各專科抽調有經驗的內科醫生支援急診,保證每天的內科診室從3個增加到6個,盡量縮短患者的等候時間。”
開設15個綜合救治病區收治重癥患者
“12月26日,醫院急診和發熱門診共接診患者1763人,比平時的接診量高出數倍。15日至26日,急診搶救留觀共1042人次,18日至26日,發熱病房住院共63人次,總計收治患者1632人次。”朝陽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急診醫學科主任郭樹彬介紹,為了應對就診高峰,該院成立工作專班,每日調度急診和發熱門診的重癥患者收治情況,12月15日起,依托呼吸、急診、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神經等專科優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診壓力;通過整合床位資源、重癥監護病房改造、重癥理論和實操培訓等加強重癥資源儲備,提高醫院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截至26日,該院共開設了15個綜合救治病區,開放538張床位,其中危重癥監護床位69張,綜合救治病區累計收治重癥患者527人。
“危重癥患者經過急診和發熱門診的篩查,重癥的患者在醫院急診搶救區和發熱門診感染病房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生命體征平穩后,對不同情況的患者會有不同的處置。”郭樹彬說,危重癥患者轉入醫院重癥監護病區;重癥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續醫療救治的,轉到院內的新冠重癥綜合救治病區;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比如氧療、輸液等轉到醫聯體醫院進行后續治療;對于生命體征平穩,可以回家靜養的,直接出院。“通過這些出口,不斷地騰出更多的發熱感染病區和急診搶救室等醫療資源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郭樹彬提示,新冠患者出現以下情形時,可能預示病情加重:患者年齡大于70歲;血氧小于等于93%;呼吸困難即呼吸頻率超過30次;血壓高于或低于基礎血壓30%。“這些情形為新冠重癥預警指標,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需要明確預警標準,重點保護脆弱人群,早期識別重癥,爭取盡可能第一時間干預。如果同時出現,需要及時前往二、三級醫院就診。”
在線問診服務量較往常增長4倍
朝陽醫院不斷升級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功能,市民可按需“云就診”。該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韋力介紹,該院于12月12日開通“新冠感染在線問診”服務,患者通過可預約在線問診,實現與醫生線上無障礙溝通。為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該院組織呼吸科、胸外科、中醫科、腫瘤科、產科、生殖中心6個科室為患者提供線上診療服務。“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癥狀、是否有基礎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問診科室和醫生,我們還會根據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出診量,保障醫療服務供給。”韋力說,該院還進一步加大藥品供應,同時支持藥品快遞到家。
2022年,朝陽醫院已完成2.2萬人次的互聯網咨詢和問診,超過20%的患者完成了2次以上的復診,“新冠門診”上線后,單日在線問診服務量較往常增長4倍。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