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隨著患者人數的增加,陸續出現原本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或高齡患者的危重癥患者。
為了應對就診高峰,醫院都準備好了嗎?12月27日,記者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了解到,醫院為了滿足近期的患者就醫用藥的需求,多措并舉,動員全院力量救治患者,全力保障急危重癥患者救治。
【資料圖】
急診嚴格執行分級診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急診醫學科主任郭樹彬介紹,僅以26日為例,急診發熱總體患者1763人,數倍于平時的接診量。15-26日急診搶救+留觀共1042人次,18-26日發熱病房住院共63人次。總計收治患者1632人次。
為了應對就診高峰,醫院成立工作專班,組織專家團隊,統籌組織全院急危重癥救治資源。每日調度急診和發熱的重癥患者收治情況,醫院通過在院內建立綜合救治病區、重癥病區、建立亞ICU單元、開展互聯網醫院“新冠感染在線問診”、開設呼吸疾病診療專區門診、暢通醫院-醫聯體間的轉診等一系列措施等,擴容醫院的整體收治能力,盡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緩解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壓力,加快重癥患者的周轉。
總務處、物資器械中心通過積極協調氧氣瓶和急救設備,保證急危重癥患者救治質量和水平。
以前平時每天差不多也就100多人的急診,近2周以來,變化很大。
12月27日,記者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科了解到,連日來,科室持續高位運行,每日急診內科患者激增至450-550人次。24小時進入急診的救護車高達75-90車次。
目前,北京朝陽醫院急診嚴格執行分級診療,經接診醫護評估后,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均第一時間送入搶救室開展相應治療,那些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患者會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排隊候診。
內部支援
針對發熱患者高峰時段排隊現象,醫院抽調醫護人員緊急支援發熱門診,增加診療單元。
為緩解發熱門診就診壓力,醫院在屬地朝陽區衛健委的協調下,于12月14日在朝陽區體育館開放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滿足屬地輕癥患者的購藥需求,將醫院發熱門診作為危重癥患者和普通型患者救治場所,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
12月12日,醫院積極組織院內資源,上線互聯網醫院“新冠感染在線問診”服務,切實滿足新冠患者居家康復期間就醫需求。
12月15日起,醫院依托呼吸、急診、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神經等專科優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診壓力。通過整合床位資源、重癥監護病房改造、重癥理論和實操培訓等加強重癥資源儲備,提高醫院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截止到26日,醫院共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開放床位數538張,其中危重癥監護床位69張,綜合救治病區累計收治重癥患者527人。
新冠危重癥患者經過急診和發熱門診的篩查,重癥的患者在醫院急診搶救區和發熱門診感染病房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生命體征平穩后,對不同情況的患者會有不同的處置:其中,危重癥患者轉入醫院重癥監護病區;重癥患者仍需要后期持續醫療救治的,轉到院內的新冠重癥綜合救治病區;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比如氧療、輸液等轉到醫聯體醫院進行后續治療;對于生命體征平穩,可以回家靜養的,直接出院。
通過這些出口,不斷地騰出更多的發熱感染病區和急診搶救室等醫療資源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
為急危重癥釋放空間
北京朝陽醫院相關負責人提示,在新冠患者出現以下情形時,可能預示病情加重:患者年齡大于70歲;血氧小于等于93%;呼吸困難即呼吸頻率超過30次;血壓高于或低于基礎血壓30%。
以上情形為新冠重癥預警指標,如果可能還要社區家庭醫生做主觀判定,如果同時出現,需要及時前往二、三級醫院就診。
對此,醫院建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需要明確預警標準,重點保護脆弱人群,避免出現感染;早期識別重癥,早期用藥干預預防重癥,重癥患者二、三級醫院及時就診。急危重癥早期發現、爭取盡可能第一時間干預。輕型患者建議互聯網醫院問診拿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北京朝陽醫院正舉全院之力,全力保障急診、發熱門診等急危重癥患者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特殊時期,醫院也請廣大市民朋友多多理解和體諒。同時,醫院建議,各家醫療機構應舉全院之力支持急診、發熱、ICU及綜合重癥監護病區;資源統籌、去專科化收治各類危重癥病人;配合相應專家、專科資源巡視各病區,做到診療均質化,保證醫療質量;建立醫聯體協作網絡、穩定病人及時轉出,為急危重癥釋放空間!
關鍵詞:
推薦閱讀